第108頁
按理說,以目前豫州加上南陽的糧食產出,孫堅帶走的那點糧食根本不夠看,大漢十三州,唯二兩個人口超過兩百萬的大郡都在他手上,他又不是個體恤愛民的人,那點糧食的價值甚至不如他平日裡一天的花銷,如此斤斤計較,反倒顯得他小家子氣。
這小子氣的估計不是那點糧草,而是孫堅叛了他下了他的臉面,讓他在別的地方抬不起頭,又正好袁紹回頭和公孫瓚對峙去了,所以才卯足了勁兒要給他一個教訓。
只是如果雙方勢均力敵,亦或是他占據上風,的確可以說給對方一個教訓,問題是,他就算帶了一整個聯盟,也不夠烏程侯一個人打的,更何況兗州還有個曹操。
自知之明是個好東西,可惜他身上沒有。
袁術忍著委屈把親哥夸的直到自己找不到詞,看這人只是有一下沒一下的喝水,完全沒有安慰他的意思,放低了聲音小聲問道,「大哥,袁紹去并州,我要去哪兒啊?」
原煥抬眸瞥了他一眼,「哪兒來的回哪兒去。」
袁術的聲音更小了,「大哥不要豫州和南陽嗎?」
「你是豫州牧?」原煥反問道,「還是說,豫州和南陽的百姓真的服從你的治理?」
自劉焉提議恢復州牧制度,地方割據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最開始封的三個州牧,益州牧劉焉,幽州牧劉虞,豫州牧黃琬,兩個是皇室宗親,一個是黨錮名士,全都不是簡單人物。
後來亂象四起,繼任的豫州牧孔伷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就病死了,自那之後豫州就一直處於沒有州牧的狀態,如今的豫州刺史以及豫州大部分郡守都是袁術的人,他說豫州是他的地盤沒有錯,但是說起官職,他南陽太守的職位才更靠譜。
豫州各地的郡守雖然是他的人,但是好歹治理手下郡縣時還是他們親自治理,不像南陽,攤上這麼個混不吝的太守,惹得百姓唉聲怨氣苦不堪言。
原煥放下杯子,讓他回去後立刻將馬日磾放回京城,想求名士輔佐只能是人家心甘情願,像這種直接綁人硬逼著人家留下輔佐的,遇到個性子烈的直接鬧自殺,到時候連人帶家族名聲都得被踩進泥里。
還有南陽,自己不會治理就交給懂得內政的人去治理,別想一出是一出的折騰百姓,實在當不好這個太守就退位讓賢留給能當的人當。
袁術表面聽著,心裡卻很是不服氣。
大哥讓他交出手裡的地盤,他可以沒有任何條件直接交出來,別人又不是他哥,他憑什麼把他自己辛苦拿下的地盤讓出去?
他倒是敢讓,天底下也得有人敢接,想從他袁公路手裡搶東西沒那麼容易。
袁術耐著性子聽完教訓,心裡反而喜滋滋的,大哥沒有把他扔到涼州夷洲那等偏遠的地方,反而讓他繼續留在南陽,心裡肯定還念著他們的兄弟情。
原煥心累的看了他一眼,感覺以他目前的定力,根本沒法和這人交流,三言兩語將人打發走,然後讓人請荀彧郭嘉幾人來書房,他們得好好合計一下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
貪多嚼不爛,在徹底掌控冀州之前,他不準備將手伸到其他地方。
如今時機尚早,過早暴露自己的真實目的只會像史上的袁術一樣召來各路諸侯的群起而攻之,如今最重要的不是占地盤,而是積蓄勢力,保證自己能守住自己已有的地盤。
天下百姓認的是大漢天子,小皇帝身邊同樣有著一群用性命來維持正統的大臣,不是覺得自己實力雄厚就真的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
更何況,他手裡的資本還遠遠稱不上雄厚。
他記不清那些旱災、蝗災、瘟疫什麼時候最嚴重,但是他隱約記得,在百姓陷入最水深火熱的時候之前,首先倒霉的是遠在長安的小皇帝。
小皇帝登基沒幾年,就已經經歷了尋常人一輩子也經歷不了的磨難,天災人禍不斷,遇到像地震、洪水、旱災這樣的天災,朝廷按照慣例要降罪三公,而他在位幾年,三公年年換。
關中連年大旱,長安年年地震,也幸好他是個心大的,換成其他人坐到他的位子上,指不定什麼時候就受不了壓力,輕輕鬆鬆舉身赴清池了。
他有後世的記憶,雖然只記得些許大事,在細節上不甚清楚,但是和其他人相比已經是難得的優勢,如果不趁現在有機會積蓄實力,等到荒年來臨,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戰爭連年不斷,百姓無處安身,遇上天災的時候甚至能出現糧食絕收的情況,如果按照正常發展,在曹操進行屯田之前,袁紹、袁術、劉備、曹操等人幾乎缺糧缺的快要餓死。
袁紹在河北,軍人仰食桑葚,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贏,劉備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
曹操手下有個狠人程昱,為了解決糧草問題,甚至到了拿人肉當乾糧的地步。
糧食是亂世生存的根本,存再多都嫌不夠,他現在將袁紹弄去并州,再壓制住袁術不讓他搗亂,兗州地處平原,和冀州、豫州一樣都是產糧大戶,如果能在天災大規模到來之前將基礎的架子搭起來,再加上現在手上的這些糧食,怎麼都不至於讓治下百姓淪落到人相食的地步。
劉焉是個聰明人,抵達益州之後立刻和張魯聯合將益州封鎖起來壯大自身,天府之國本就物資豐饒,外面再大的亂子也打擾不到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