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63頁

    關於新的科舉制度,之前趙暘就跟晏殊他們仔細地討論完了,不需要再次商議。再者,趙暘提出來的新的科舉制度非常完美,根本不需要再改進。

    早朝除了新科舉一事,並沒有什麼事情,很快就下朝了。

    下了朝,趙暘就帶著曹許和褚越前往蘇軾他們家。

    蘇洵夫妻倆從蘇軾他們那裡聽說了趙暘的身份,著實嚇了一跳。

    蘇轍他們再三叮囑蘇洵他們,讓他們從前是怎麼對待趙暘的,現在還是怎麼對待趙暘。不要因為趙暘現在是太子殿下,就跟他疏遠,這樣趙暘會傷心難過。

    趙暘見蘇洵他們還是像以前一樣對待他,心裡很是感動。

    蘇洵他們就當做不知道趙暘的身份,繼續把他當做福慧對待。

    此刻,趙暘、蘇軾、蘇轍、沈括四人坐在院子裡的桂花樹下,邊吃點心,邊喝茶。

    「福慧,你是太子殿下,怎麼會去相國寺當記名弟子?」蘇軾和沈括他們第一次見趙暘,就是在相國寺。

    趙暘拿起一塊點心說道:「這事說來話長,你們應該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爹爹一直沒有兒子,還從宗室領養一個孩子,這件事情都知道吧?「  

    沈括他們輕點了下頭:「知道。」這件事情,他們多多少少聽說過。

    「然後我爹爹和我嬢嬢就生了下我,但是你們也知道在我之前,我爹爹曾經有過兩個兒子,但是兩個兒子,一個剛出生就夭折,另一個三歲夭折。」趙暘輕描淡寫地說道,「我爹爹和我嬢嬢,包括我都擔心自己活不過三歲。為了能讓我平安長大,我爹爹就去了相國寺,請空淨大師代佛祖菩薩收我為弟子。我是佛祖的弟子,閻王爺就不會收我,這就是我去相國寺做記名弟子的原因。」

    「原來是因為這樣啊。」

    「成為佛祖的記名弟子後,我每個月都要到相國寺學習佛法。」趙暘繼續說道,「當然學習佛法還有一個原因。」

    蘇轍好奇地問道:「還有什麼原因?」

    「師兄,也就是空淨大師說我以後會殺戮重,所以必須從小就學習佛法。」

    蘇軾他們被趙暘這話嚇到了:「殺戮重,你?」他們不敢相信如此可愛的福慧會殺人。

    「忘了跟你們說,等過幾年,我長大了,就要親自帶兵去收復燕雲十六州。」他現在終於可以把這件事情跟阿軾他們說了,「因為這事,師兄覺得我以後會有很重的殺戮。」  

    沈括他們再次被驚到了:「收復燕雲十六州?」

    「對啊,這件事情還是秘密,你們可不要說出去啊。」趙暘伸出食指放在唇邊,做了一個噤聲的手勢,「滿朝的大臣們寧願花錢從西夏和遼國買太平,也不願意出兵收復燕雲十六州。」

    「福慧,你以後真的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嗎?」

    趙暘肯定點頭:「真的。」說完,他深深地看了看蘇軾他們,「你們是贊成,還是反對?」

    「當然支持。」蘇軾很是激動地說道,「朝廷早就該派兵收復燕雲十六州,驅逐西夏和遼國。」

    蘇轍對趙暘豎起大拇指:「福慧,我支持你。」

    沈括連連點頭說:「我也支持你。」

    趙暘早就猜到蘇軾他們會支持他收復燕雲十六州。以前,他曾試探過他們三人,他們三個也對朝廷每年送給西夏和遼國幾十萬的錢和絹不滿意。

    「我就知道你們會支持我。」

    「福慧,到時候我們和你一起去收復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原本就該屬於大宋的,早就該收回來了。

    第101章

    趙暘跟蘇軾他們說了不少關於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事情, 聽得他們目瞪口呆。  

    這些年來,他們忙著讀書, 忙著考科舉,對軍事不太了解。如今,聽趙暘說了不少關於西夏和遼國的事情,才發現大宋並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平安無事。

    趙暘又跟蘇轍他們說了不少關於西夏和遼國在北境做的殘忍事情,聽得他們火冒三丈,讓趙暘務必要把燕雲十六州收回來。

    跟他們說完收復燕雲十六州一事,趙暘又跟他們說起科舉改革一事。

    今日的早朝上, 宋仁宗已經下旨改革科舉制度, 趙暘現在告訴蘇軾他們, 不算是泄露朝中機密。

    趙暘非常詳細地跟沈括他們說了說新科舉的流程和規則。沈括他們聽了後, 第一反應就是慶幸他們今年殿試考中了進士。如果沒有考中, 明年就要考新科舉。

    新科舉這麼嚴,又這麼難, 他們不一定能考中。

    不過, 話說回來, 新科舉真的非常好。

    蘇軾抬手輕輕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心有餘悸地說道:「幸好我今年考中了殿試的狀元,不然明年參加新科舉, 只怕我連秀才都考不中。」

    蘇轍也是一副「劫後餘生」的模樣:「幸好我今年考中了殿試的榜眼。」

    沈括也非常慶幸:「幸好我今年殿試考中了進士。」  

    趙暘被他們三人這副慶幸的模樣逗樂了:「你們就算參加明年的新科舉, 還是會考中進士, 」

    「那可不一定。」蘇軾想到什麼, 疑惑地問道,「朝廷為什麼要改革科舉, 畢竟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現在的科舉制度相對而言有些簡單了, 而且每年錄取的人數實在是太多。」據說, 宋朝科舉錄取的人數是唐朝的好幾十倍,甚至幾百幾千倍。「這就導致出現了冗官的情況,也給朝廷帶了很大的負擔。這些官員中,渾說摸魚或者混吃等死的人非常多,他們完全不干實事,不造福百姓,所以科舉必須改革,錄取的人數必須減少。「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6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