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於是,在玉路書院和各個學子研究完儒家學問之後,各個分科的教輔書也提上了日程,一時間,各種教輔書多達上百種,比之後世也不逞多讓了。
教育占了國庫支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養老院和院了,不過這個年代沒有退休的說法,養老院和孤兒院直接合併,稱為育善院。院裡由行動方便的老人帶著已經滿三四歲的孩子,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幼童。
每個孤兒院分配一些工人的家屬,讓她們參與期間的管理,及幫著照顧老人和幼兒,為了獎勵她們的辛苦,不僅給了高新,還承諾做滿二十年,就給他們家分配一個工人的名額。
但如果管理的不好,或者有中飽私囊的情況,讓院裡的老人和孩子遭受不好的待遇,她家所有的工人都施行連坐,統統下崗。
朝廷定期給院裡發放物資的同時,也會暗中派人查訪,而且還設立了舉報制度,讓百姓們監督,如果舉報的情況屬實,那他家就可以增加一個工人的名額。
所有被選入當育善院的大姐大嬸們高興的同時,也極為小心,就怕一個不認真,丟了這份高新的工作不說,還連累家人。
為了讓當地的官員對育善院上心,朝廷還把院裡孩童的成才算作官員的考核之一。
他們所管轄的當地育善院有多少孩子成了工人,有多少孩子考上了科舉,統統是這些官員們的業績,由不得他們不上心。
當然,慈善肯定不僅僅是這些,還有醫療,還有其他各個方面,就不一一細說了。
隨著周朝越來越繁榮,百姓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外族對於周朝紛紛眼紅不已,可惜,在計劃的最初,軍事就是皇帝最重要的一項目標,其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資金都投入其中。
安西並不知道皇帝是怎麼利用,怎麼發展軍事的,這個就連林如海也不知道。
說是出於防備也好,或是出於機秘也好,皇帝沒有和安西林如海透露的意思,兩人也沒有探究的想法。
不管這個計劃,他們參沒參與,都是知情人,而且是知道全盤計劃的人。皇帝無論如何都不會容忍他們再接觸軍隊上的事,林家包括林家的姻親都不會也不能和軍隊有聯繫。
所以林家兩個孩子的婚事選擇上,皇帝是關注了的。
珏哥兒十歲就考上了秀才,十三歲考上了舉人,等了幾年,直到十九才參加了會試,並一舉奪魁,成為了當時的狀元。
珏哥兒走的是純文人的路子,皇帝非常滿意,並給珏哥兒賜婚帝師的孫女。
這個帝師就是皇帝的老師,為人清正不知變通,一家子的文人脾氣,上上下下都待在翰林院不挪窩。
他們對於權勢不嚮往,一心只在著書立說,所以不管是在太上皇在位的時候,還是今上登基,他們都像個局外人。
這樣的一家子也格外受到皇帝的喜愛,就連太子妃都聘的是他們家的嫡長女。
而這次賜婚給珏哥兒的是二房的嫡女,和太子妃是姑侄關係。
這種關係,不近也不遠,太子登基了,太子妃的娘家人不得用,珏哥兒順勢就能成為太子的心腹,還不用擔心他們勾結什麼的,畢竟和一門心思在著書上的人勾結有什麼用,探討學問嗎?
倒時就是太子妃的地位不穩,珏哥兒也是穩的。
而如果太子因為意外沒有登基,珏哥兒和太子的關係也比較遠,頂多讓新帝不喜,不到打壓的程度。
因此,這次賜婚是皇帝多方考量,給林家的一個保障,算是獎勵‘計劃’的功勞。
而黛玉的婚事,在皇帝為珏哥兒賜婚不久之後,就定下了俞家的舒哥兒。
原本林如海是不想這麼早定下的,但皇帝不打商量就賜婚的舉動刺激了他,兒子就算了,總歸是要娶進來的,女兒就不能讓皇帝這麼隨便了。
不管怎麼說,舒哥兒是林家考察多年的人選,雖然對於大多數名門小姐來說,不是個合適的人選,可非常適合黛玉。
舒哥兒不入仕途,和黛玉兩個每天都可以過著詩酒茶的日子。而林家俞家的地位,和他們本身的才華,又能保證他們可以過的非常好,不必煩心一些俗事。
俞家人對於這門婚事非常高興,俞院長和俞松早就心水黛玉的才華,想要為她出詩集,等黛玉嫁進來,就可以著手幹了。
而其他人卻是真心喜愛黛玉這個小姑娘,黛玉玉雪可愛,聰慧機敏,俞家上上下下就沒有不愛的。當初讓舒哥兒和黛玉交往,也是存了讓舒哥兒把這個寶貝疙瘩拐進家門的意思,現在如願了,那有不高興的。
珏哥兒和黛玉的相繼成婚,又一次讓林如海和賈敏想到了安西,安西不願意結婚就算了,可不能沒有子嗣啊。
就連皇帝也開始過問,畢竟安西身上還有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呢,總不能一直這麼稀里糊塗吧。
安西想了想,乾脆道,“要是珏哥兒生下第二個兒子,就記到我名下如何?我把爵位傳給他,不過我不會養孩子,還得他們自己養。”
安西本想加上黛玉的孩子,不過這個年代,還是比較注重宗族姓氏的,黛玉是外嫁女,比起珏哥兒孩子繼承,要困難許多。想想其中的麻煩,安西還是沒有說出來。
林如海和賈敏對視一眼,沒想到安西會做這個決定,不過這對於珏哥兒來說,倒是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