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34頁

    於是,有不少人找宋應星的麻煩。

    這特麼的一個個真的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孔子說了君子不能找屎?

    這大明朝的官員一個個也真是活寶。

    這件事本身就是打算下放到民間,找民間的人來做的。

    可挖屎容易烘肥料難啊。

    屎也不能直接就倒到農作物上,得用科學的方法將其烘熟,才能使用到肥料上。

    而這種事,宋應星早就做過專門的研究,可這種行為在官員們看來,實在是有辱斯文。

    這特麼又回到了意識形態的問題上了。

    宋應星這種實事求是、實幹興邦的行為,被官員們瞧不上眼,也是側面反映了官員們住在象牙塔里,不知民間疾苦,天天拿著聖道裝逼的不切實際。

    保定府、真定府、順德府、大名府的知府到順天府來學習新農政的方法的時候,聽說還要親自安排人去找屎,一個個臉色發綠。

    為了全力支持宋應星,崇禎這段時間多次在朝堂上提到糞便,提到農業,就提到糞便,把一群大臣聽得頭皮發麻,心中草泥馬奔騰。

    一時間搞得滿朝文武出現巨大的爭議。

    可到了九月下旬的時候,這種爭議就戛然而止了。

    因為到了收穫的季節,大半個順天府都忙起來。

    農政院報上來的數據,超過了預期!

    什麼數據?

    田地產紅薯的數據!

    據農政院上報的數據,最高的一畝田剷除了10石(1200斤)紅薯!

    10石紅薯是什麼概念?

    假如今天晚餐是紅薯,一人吃半斤,一畝田的收成,可以供2400人吃一頓了。

    別用後世的目光看待這個問題,古代平民很慘,吃飽飯已經很難,許多家庭是沒得選的。

    紅薯口味又還不錯,不說頓頓吃,至少緩衝了其他糧食的需求。

    這樣算,6萬畝田的紅薯,按照平均每畝產1000斤來算,6千萬斤!

    順天府有500萬人,如果均分,每人12斤紅薯,加上家裡的小麥一類的糧食,輪換著吃,兩個月的口糧是沒有問題的吧?

    當然,順天府遠遠不止6萬畝田,如果紅薯再繼續推廣,可以讓很多人不至於餓死,尤其是陝西、河南一帶。

    這個數據出來後,簡直就是振奮人心啊!

    大明自開國以來,在農業上面,就從來沒有如此讓人心潮澎湃的收穫。

    崇禎想著,今年民間的糧食危機應該會有所緩解了吧。

    順天府的農業,要打造一個模板出來,把輸出配套的方案,然後複製到山東省和整個北直隸。

    接下來,北方各省相互之間要在糧食產量上做比賽,年底吏部要將糧食產量納入重點考核。

    第343章 新農政引起的新格局

    崇禎二年九月,發生的事情比較多。

    例如遼東的犒賞和撫恤都已經陸陸續續在統計名單,這個工作已經做的差不多了,正在籌備運輸銀子到遼東去發錢。

    例如東江鎮的犒賞和撫恤也已經開始。

    再例如毛文龍的幾個心腹都已經到了北京,東江鎮現在面臨一種非常奇妙的狀態。

    毛文龍雖然在奏疏中說東江鎮還有諸事待自己解決,但從字裡行間已經判斷出他想著來北京了。

    這些事情都可以歸類到邊軍的人事當中,都會引起局面的改變。

    當然,影響最大的氣勢還是新農政效果的出現。

    從上報的奏表看來,新農政獲得最大效果的一是順天府,二是陝西。

    這事當然是好事,但任何事情,他都是與政治有關聯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簡單來說,這件事對朝堂有非常大的影響。

    什麼影響?

    幾乎是湧起了一股巨大的暗流。

    邏輯在哪裡?

    告訴你,任何一件新鮮事物出來,只要被驗證是可行的,且可以帶來巨大收益的,則必然會引起多方勢力的窺探。

    當然,整個完整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新農政被提出來,有人反對,反對無效,有人沉默觀察,反對無效之後推廣,推廣中有人搗亂,搗亂無效,繼續推廣,解決問題,到最後獲得收益。

    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簡單對吧?

    但實際上,裡面有一些重點,是極其容易被忽略的。

    什麼呢?

    那些沉默觀察的人!

    他們躲在安全的地帶,既不反對,也不贊同。

    如果新農政沒有效果,他們就會站出來,開始一步步指責新農政的缺點。

    如果新農政有效果,他們也會站出來,幹什麼呢?

    開始搶奪接下來新政策帶來的紅利。

    這種紅利包括政治紅利,經濟紅利兩大類。

    幾乎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上,集團鬥爭里,都是這麼套路,這才是真實的歷史發展規律,這才群體行為。

    簡單點來說就是:先明哲保身做觀察,再以利益驅動,看準時機下嘴。

    宋應星和徐光啟,這兩個人,在農政方面都發揮了技術性的作用。

    而畢自嚴的戶部,則發揮了政策性的作用。

    現在被驗證有效果,各方勢力自然是蠢蠢欲動了。

    接下來整個大明推行新農政已經勢在必行了,是不是要立刻安排自己的人到關鍵位置上做成績了呢?

    畢竟你不做,坑就會被別人站住。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3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