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畢自嚴這份收稅交稅的人一共有多少呢?
大約5000萬人。
大明有多少人?
2億!
也就是說,5000萬人,養著2億人!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農奴不必繳稅,之前按照人頭稅,許多農民交不起稅,就成了農奴。
所以你看,惡的稅政,就會造成惡的局面。
只有改革,才能釋放所有被壓制的活力。
崇禎大袖一揮,宗室的全部砍掉,勛貴沒有職務的全部砍掉。
誰敢有意見,朕就讓他河邊的魚會說話,送他去見福王!
那砍掉了,還剩249萬石,也不多了,折成銀子也就150萬兩左右了。
畢自嚴又接過話題了:“陛下要給遼東將士們加軍餉,恐怕有點難。”
“無妨,你加便是了,國庫里不是還有500萬兩麼,現在遼東軍每人一月是1.4兩銀子,加到2兩,不夠的朕想辦法。”
如果按照崇禎這個算法,遼東的軍餉就要到714萬兩了。
畢自嚴覺得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但崇禎不這麼想,一線軍隊實在太苦,都是在用命賺錢,多給點真的沒有關係,以後這錢還得繼續加的。
拿命來掙,這點錢哪夠啊。
皇帝都這麼說了,畢自嚴也沒法說什麼了,只能道:“遵旨!”
崇禎在最後幾頁看了溫體仁處理宗室的一些方案。
激進一點的就是殺,溫和的就是沒收收入。
崇禎心中已經有了計較。
宗室是必須安排好的,以後不能這麼養了,這哪養得起啊。
在這裡他不準備詳細討論宗室的安排,等次日準備單獨與溫體仁說這事。
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糧食不夠!
糧食確實不夠,草原上的北庭都護府正在籌建中,以後要消耗的糧食,可能不比遼東的少。
再往後推算,以後崇禎南征安南(越南)、南洋諸國(東南亞)、西征諸蠻,甚至可能與俄羅斯爭奪霸權,與歐洲諸國角逐。
需要大量的軍隊,需要更大規模的糧食。
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一、目前的糧食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大部分掌握在權貴和富商手裡,爛在了他們的糧倉裡面。
二、生產糧食的資源,也就是田,分配不合理,壓制了勞動力,軍田的荒廢更是大大降低了收成。
三、生產技術落後,田地的灌溉、水利的興修這些都需要好好規劃。
前兩者可以通過改革來解決,但第三個問題,必須宋應星和徐光啟這種科學人才來想辦法的。
後世一位偉人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沒錯,這句話套用在大明,也適用。
這就是崇禎為什麼要設置格物科學院、農學院、經濟學院的原因了。
第148章 一系列的農業助攻
糧食危機才是最大的危機。
它是一切的基礎。
你的工業革命玩得再好,你的火器再先進,你殺的人再多,如果地里的莊稼產量低,一切都是瞎扯淡。
很有可能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吃的情況。
連飯都吃不起了,就只能召喚李小哥鬧起義了。
算來算去,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上了:糧食。
糧食是商業的基礎,也是工業的基礎。
而目前來看,大明最核心的兩個農業人才就是徐光啟和宋應星了。
崇禎同樣讓他們拿出了一套方案出來了。
宋應星在皇家莊園已經幹了一年,他之前對多種農作物的研究也非常深。
關於種糧食這種事情,還得分步驟來。
第一、先將荒廢的田撿起來,例如軍屯和兼併過剩沒人種的田。
第二、總結種田的經驗,將這些經驗有組織有紀律的宣傳下去,手把手交給農民,讓農民伯伯們更加專業,增加糧食的產量。
第三、制定出興修水利等灌溉涉事的計劃。
第一點畢自嚴已經在做了,而且做得非常不錯,等將軍屯全部統計完了,得一口氣將軍屯處理掉。
如何處理?
按照最新的稅政一視同仁,還是那句話,一切的根源都在制度上。
軍戶之所以不願意種田了,就是軍屯的稅比普通的還高,並且長官會藉機兼併。
如果新的稅政推下去,就不會再有人傻呵呵去賣田了。
徐光啟呈遞一份厚厚的書籍上來,他說道:“陛下,這是這些年的編寫的匯總,請過目。”
沒錯,徐光啟還是個農業科學家。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啟在為他父親居喪的3年期間,就在他家鄉開闢雙園、農莊別墅,進行農業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寫了《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等農業著作。
明天啟元年(1621年)又兩次到天津,進行更大規模的農業試驗,寫出了《北耕錄》、《宜墾令》和《農遺雜疏》等著作。
理論上來說,徐光啟掌握的農業知識比目前的宋應星還多。
而且他是極少部分官員里,願意潛心研究農學的,將農業當做了一門科學來研究。
至於他留給後世的《農政全書》,便是匯總了他這些著作,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來修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