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5頁
“不不不,陛下,目前老百姓的收入,能夠在北京城買得起房的是極少數一部分人,其他人根本買不起,現在朝廷貿然開放土地新政,各地官府大肆圈地賣地,哄抬土地價格,大肆建房,只會有極少一部分有錢人買。”
張凡微微一怔,好傢夥,畢老爺不愧是大明朝最會算帳的人。
按照目前的經濟結構,畢老爺這個古人已經把房產經濟模式的弊端三言兩語說出來了。
要知道,他可是17世紀的一個古人啊!
“各地官府為了營造財政收入,必然會大肆賣地,民間建造商為了賺錢,必然向銀行貸款建房,而建的房子買得起的人不夠,必然會想辦法壓榨甚至哄騙老百姓買房。”
“所以,臣覺得,土地新政還不能隨意開放,僅僅讓國營商社在地方上建立一些房屋,給一部分老百姓住,其餘老百姓,能自己在鄉下自己建就自己建。”
“朝廷能做的,就是將磚瓦的產量提升起來。”
“如此推算,徭役是不能隨意廢除的,一旦廢除,官府的收入無法支撐各種工事的修建。”
是啊,人心是貪婪的,極少一部分人能買房子意味著市場有限,收入有限。
而這個口子一開,地方官府可會想著花樣去賣地。
開發商則想著花樣去壓榨。
這條產業鏈,最終還是因為老百姓沒有多少錢,而中斷。
沒錢的老百姓,你把他們蒸乾了也壓榨不出來多少水分啊!
但是問題又回來了,不廢除徭役,生產力沒有辦法充分釋放出來。
那漫山遍野的樹誰去砍?
那苧麻誰去種?
運輸的車誰去修建?
一條條水利,誰去挖?
未來各地工廠的工人,去哪裡招募?
服徭役?
總不能一直讓老百姓免費為官府幹活吧?
民間的財富不積累,商社生產的商品誰買?
總有一天房產會市場化吧?
民間一點點錢都沒有,新建的房子誰買?
所以啊,徭役是一把枷鎖。
這把枷鎖必須除掉。
崇禎說道:“那就輕徭役,朕也算算過一筆帳的,那些官員的轎子、房屋壞了一類的事情,讓他們自己解決。”
“地方上用到興建國家工事,一個成年男子服徭役一個月,如果超出了,則給錢,地方上收入有限,錢少給點也沒有問題,一個月500文,總可以吧,北京城一個飯點的小廝一個月也就600文。”
“已經崇禎十二年了,此事不能再拖下去。”
“你好好算一筆帳,以後的徭役,必須是國家工程,才能讓老百姓服徭役,成年男子定期一個月,避開各地農忙時節。”
“那些官員私人的事情,如果還強迫老百姓來辦事,舉報一個罷免一個,堅決罷免!”
“至於各地的土地新政,先暫時不開放,不著急。”
“倒是可以選擇第一批經濟發達的新城試著推行。”
“開封、泉州、廣州、成都、長安,朕看都可以試著推行,先建一少部分房子起來嘗試,不能永遠原地待著吧。”
“是,陛下聖明,臣先去核算一筆帳目,隨後與韓大人商議。”
“去吧。”
第1186章 鐵礦之爭
農民問題,是大明第一大問題。
大明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近兩億的農民。
可以說90%以上都是農民。
要治理這個國家,就必須解決農民問題。
那麼為什麼直到崇禎十二年,才開始嘗試大規模減輕徭役?
因為即便是皇帝,也必須遵從客觀規律。
那2億多人,在帳面上看是一個數字,但真正下去後,是每一個活生生的人。
每一個人一頓不吃就會餓,兩頓不吃會餓得發慌。
所以啊,凡事有先後。
改革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緩和的糧食危機。
第二個五年計劃是完成的商業的雛形。
到此為止,農民其實依然是農民,大多數人依然還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
即便北京、上海、廣州、武昌、開封、南京、蘇州等新城越來越繁華,但能容納多少人呢?
就說這七個城市,每個城市平均150萬人,一共也就1050萬人,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而且這十多年的關內的和平,總人口早就超過2億人了。
所以,現在可能有2億人都在農村。
想要真正讓大明朝變得富強起來,是需要提升城鎮化率的。
現在的大明朝城鎮化率,算上全國其他的城市的人口,大概也就9%左右吧。
這也符合古代的城鎮化率數據,明末史料上的數據差不多也是9%。
而新中國在建國的時候,城鎮化率大概是10.64%,到了2017年已經到了58.52%了,大量的人口遷移到城市。
城市化率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社會結構,可以直觀反應國家的綜合管理能力、經濟水平。
既然大明朝現在的農民還是大多數,都還在田裡,是不是說朝廷現在到處建城,把大家吸引到城裡來,就可以了呢?
如果國家的發展這麼簡單就好了,張凡也不用心力憔瘁,前前後後搞那麼多事。
他前兩天看到最新的從海外進入大陸的糧食,崇禎十一年一整年,進入了1.5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