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78頁

    明朝呢?

    明朝的藩王雖然沒有軍隊,沒有行政體系,但朝廷對地方官府、商人、資源的動員能力基本已經快要接近零的狀態了。

    而且眼下新政執行在即,這個時候真要跟皇太極全面開戰,無疑是把自己玩死。

    東南的那幫傢伙,還有全國的地主鄉紳,都在熱切盼望崇禎能夠對外用兵。

    為什麼?

    一旦朝廷對外用兵,所有的注意力都將被轉移出去。

    新政將會變得非常脆弱,隨時可能中斷、夭折。

    一個大國,一個合格的國家領導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對外講狠,而且要解決民生問題。

    即便後面對外擴張,也是以使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發展為目的對外擴張。

    眼下的戰局當如何?

    當然是好好利用蒙古和這半年來在北庭都護府建立的小根據地來遏制皇太極。

    崇禎去年辛辛苦苦去草原搞外交,還開互市,給蒙古人賞賜,讓親王娶蒙古公主,給北庭都護府砸錢,不就是要在這種時候派上用場嗎?

    即在戰略上實現了阻止皇太極西進,也能確保朝廷不必大規模用兵,安穩推行國內改革。

    崇禎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安排,但不代表別人也是這麼想的。

    誰?

    當然是改革當中的利益損害者,例如地主、勛貴、有諸多良田的官員、商人等等。

    崇禎二年,四月三日,京師里颳起了一陣妖風。

    到處都在傳建奴要傾十萬鐵騎攻打錦州和寧遠,要打到山海關下面來。

    你無法得知謠言從哪裡傳出來的,但是崇禎可以確定的是,現在京師的某一處小酒樓里都有人在說這件事。

    這說明什麼?

    謠言在三月下旬可能就已經出來了,到現在爆發出來。

    皇太極真的要十萬鐵騎打錦寧?

    除非皇太極腦子被門夾了。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十幾萬大軍鎩羽而歸,天啟七年,皇太極又率領大軍發動錦寧之戰,還是鎩羽而歸。

    事實已經證明,孫承宗涉及的關寧錦防線固若金湯,遼西走廊如同一柄鋒利的劍橫陳在關外,皇太極使出渾身解數都無法攻破。

    這個時候他還來打關寧錦防線?

    不是腦子被門夾了是什麼?

    皇太極的腦子當然沒有被門擠,不僅如此,皇太極是一個非常狡猾、聰明,且具有政治智慧的對手。

    對現在的皇太極來說,西進打蒙古就是最好的戰略。

    什麼狗屁打錦寧,兵臨山海關,都是有心之人炒作起來的。

    這裡面有兩層政治意圖:

    一、轉移朝廷注意力到關外的戰爭,弱化新政。

    二、給袁崇煥施壓,讓袁崇煥少管閒事。

    什麼閒事?

    當然是毛文龍的閒事。

    毛文龍在東江鎮做倒爺買賣,建立獨立小王國,混得風生水起,日子過得別提有多爽。

    連朝鮮國王派到大明的使者,他都敢攔,攔了還要看朝鮮國王給大明皇帝陛下的奏疏寫了什麼內容,有沒有寫對他毛文龍不利的。

    朝鮮敢怒不敢言。

    要說毛文龍背後沒有利益集團,是絕對不可能的。

    毛文龍是哪裡人?

    浙江錢塘縣人,江南一帶,商賈無數,海運發達。

    是不是僅有江南一帶?

    當然不是,朝廷某些皇親國戚,勛貴們,為了錢,什麼不做?

    穿越者崇禎知不知道?

    當然知道!

    這種事是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

    為何當年的遼東督師孫承宗在遼東建立關錦寧防線,已經收復失地幾百里卻要被迫辭去遼東督師的位置?

    因為孫承宗也發現了朝廷有人通過東江鎮向建奴私賣火藥、糧草等等。

    並且孫承宗還扣押了一批火藥。

    明朝的文獻《督師紀略》中有記載:有假文龍之使以請餉者,眾皆惑,公獨覺之,斬以徇。有假濟文龍火藥,闌出與奴者,公俱禁絕之。

    這是孫承宗禁止向東江鎮走私火藥專賣建奴的描述。

    此後孫鬍子就迎來狂風暴雨一樣的彈劾,被迫離職。

    可以說,某些人為了自己的私慾,完全不顧國家存亡。

    毛文龍是不是天生的漢奸?

    不是!

    毛文龍以前也是個熱血青年,也想在軍隊裡建功立業,證明自己。

    但天啟發生了太多扭曲人性的事情,蝸居在東江鎮的毛文龍也已經看透了大明朝,他知道大明朝已經爛到根了。

    連皇親國戚、勛貴大佬,眼中都只有錢了,更何況江南那些商人!

    那些高高在上的天潢貴胄,是不會真正管老百姓死活的,更不會管邊陲一個總兵的死活的。

    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單幹呢?

    這就是莫名邊陲的局面。

    崇禎要不要動?

    當然要動,而且要大動,把所有賣國的人要連根拔起,凌遲處死的!

    但現在還不是時候。

    現在先花大價錢籠絡毛文龍,毛文龍不認朝廷,但認錢,認糧食。

    去東江鎮這事是王承恩親自去的。

    至於北京的謠言,其實也很好破。

    破謠言從來都不是闢謠,而是正面謠言,化解老百姓的焦慮。

    謠言起來的多數原因就是引起人們焦慮和恐慌。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7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