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11頁

    崇禎大喜,對徐光啟道:“北京製造局再招募5000人,專門為農務院設立一個支援的點,這新的農具,都從這裡面生產出來,朕要批量流水線生產,以供應全國。”

    “遵旨!”

    “所有的新農具都可以分期支付,由甲里的農政指揮中心來執行這件事。”

    現在,崇禎就是打算將農業當做一場仗來打的。

    甲里的農政指揮中心就是前哨部隊,這些都是裝備。

    這大明有8億畝耕地,要真的全部運作起來了,以後要發展商業,還不是輕而易舉,以後要打仗,還缺糧草?

    而且,農具的誕生,還能拉動煉鐵這個產業鏈,以及鐵礦開發。

    這些在背後,都可以以國企的名義,來做商業化運作,為未來的工業時代打基礎。

    周圍還有許多新農具。

    第170章 大明水利局

    此時耕田的犁尚未全部用鐵,崇禎給徐光啟一個指示:以後生產出來的所有犁,全部用鐵。

    全部用鐵的後果是什麼?

    農具價格都漲,因為鐵肯定比木頭還貴。

    那麼如何降低這個價格呢?

    大力開採更多的鐵礦出來,只要鐵的數量一多,價格自然而然就會降下來,這是必然的。

    至於這採礦煉鐵,找宋應星和徐光啟啊。

    這兩位大佬,大概是這顆星球上目前最牛逼的大腦之一了。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簡直就是這個時代的神書,把《天工開物》上面的東西都好好挖掘出來,什麼農業、冶煉、手工藝都有。

    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石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

    還有各種農作物的培育方法,活塞式鼓風技術。

    為了給皇帝看實物,什麼筒車、風車、龍骨車全部都拉出來了。

    另外,宋應星又給出了一份規劃安排,是關於水渠的。

    山西、山東、陝西和河南,不像長江以南,這幾個省的水相對南方會少一些。

    想要大力提升農業,僅僅是提升農具還不行,水是農作物生長的必要的東西。

    其實這幾個省的河流都不少,但分布上卻未必適合農業的發展。

    南方一帶為什麼農業更加發達,是因為南方的湖泊非常密集,例如兩湖、江西、安徽、江浙一帶,不僅僅有長江水系的各種河流,還有縱橫交錯的湖泊。

    這些湖泊滋潤了那裡的土壤,使得農民可以就近取水。

    而北方呢?

    湖泊非常少,這大大增加了農民種田的難度。

    所以,在北方發展農業,蓄水才是重中之重。

    崇禎看完宋應星關於水渠的詳細規劃後,深以為意。

    宋應星是個搞學究的工科男,口頭表述能力不是很強,但是用筆寫下來、畫出來,卻是非常在行的,非常清晰。

    “徐愛卿看了嗎?”

    “回稟陛下,臣已經看過了。”

    “徐愛卿覺得如何?”

    “如果是這樣,工部還需要再招募一批人,可能今年的預算要全額超標。”徐光啟比較保守地說道,他這種搞科研搞學究的,也不是什麼平時嘴巴上喜歡跑火車的,是什麼就是什麼。

    “無妨,朕以為可行,每一個州府必須有至少五個水庫,這是合理的。”沉吟了一下,崇禎道,“這樣來,這件事的重要程度提升到最高,朕將這批人單獨出來,設立一個水利局,直接歸屬到農務院,水利局做規劃和設計。”

    “朕再陳立一個大明興建商社,與北京製造局一樣,屬於朝廷所有,掛在工部,這個商社(公司)專門組建民工,修建執行水渠,對了,從北京城到山海關的水泥路的民工也可以從這裡面調,這樣做統一管理、培訓,效率會更高。”

    其實這就是後世的建築公司,大明道路三局?大明鐵路二局?大明水利五局?

    就是這麼個概念,獨立出來,重點管理,會更加專業。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就是崇禎寫的《國富論》里的開篇:分工協作。

    有了《國富論》這本書做基礎,徐光啟和宋應星等人都明白皇帝這樣做的用意。

    “陛下聖明如日月,臣等佩服。”

    “那就這麼定,徐愛卿,你來做規劃,提報給內閣,朕來批就是了。”

    “遵旨。”

    “另外,這民工,就像士兵,是需要領錢的,這就不是雜役或者徭役了,將民工的工錢都算到預算里。”

    徐光啟有些猶豫:“這……”

    這可是一大筆開支啊,老百姓本身就有徭役在身,朝廷何必花了這一筆錢呢?

    “放心,這錢朕出得起。”

    “遵旨。”

    什麼是徭役?

    就是老百姓要定期給官府免費幹活,例如挖個水溝,例如修建宮殿,例如運輸軍需物資,都是官府徵集百姓來做這些活。

    沒錯,就是免費做。

    所以古代的農民,很慘,不僅要被地主欺負,還要免費花時間和體力給官府辦事。

    這樣就滋生了許多腐敗。

    例如知縣大老爺要出行去某個妓院,不願意走路,需要人抬轎子,就找幾個老百姓來,給知縣大老爺抬轎子。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1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