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頁
以前御用秘書是內閣輔臣,現在內閣獨立成行政衙門,皇帝總不能沒有秘書吧?
例如傳達皇命給內閣、立法院、軍委會,讓翰林院的人做跑腿。
翰林院在唐朝開始成立,就是專門做這事的。
這是內廷的組成。
那為何選拔巡撫要讓立法院來推薦?
原因很簡單,巡撫管理地方人事、官員紀律等等,這個角色與當地的布政使、知府、知縣等地方官員是有衝突存在的。
布政使、知府、知縣等屬於內閣這條線管理,如果將任命和管理布政使、知府、知縣等官員紀律的巡撫交給內閣來廷議選舉,內閣豈不是可以從巡撫人員里選那些對自己有利的人出來?
這就是自己選人來管理委任自己的人了,這從權力制衡上不合理。
而立法院在地方上不參與行政事務,屬於事外編制,沒有利益牽扯。
所以讓立法院來公投是最好的。
而且立法院下面有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等司法部門,讓他們公投巡撫的候選人員,是最合理的。
如此一來,這套中央權力架構的調整,算是階段性完成了。
為什麼到崇禎十一年才做這樣的調整?
還是那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當社會還處於封建農業社會的形態,上層建築一口氣全部變了,會亂套。
上層建築一定是要適應經濟基礎的。
眼下商業時代已經到來,諸多部門自然要做相應的調整。
接下來的十一月份,立法院就開始根據吏部提報的名單做投票了。
往日裡主持廷議的內閣,現在被關在巡撫選拔的門外,多多少少有些不爽,卻也無可奈何。
到十一月底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巡撫候選名單都出來了,並且放在了皇帝的桌上。
這些人有三分之二是北京大學畢業的,可以說是天子門生。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任期間,徵集非常好,歷屆吏部對官員品德的考核,他們拿的分數也非常高。
崇禎一個個見完,一個個促膝長談。
最後,他自己再篩選了一遍,才確定下來。
當然,這是第一批的省巡撫。
先讓省巡撫上任。
等此次調整完畢後,崇禎自己也感覺,以後各司其職,效率必然大大提升。
進入十二月份,周延儒也從泉州府回了京師,正式入閣。
周延儒依然管市舶司,卻還將整個海洋貿易線分到他這裡來管了。
北京的權力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這是大事,邸報也在十二月下發到全國各地。
有人說,皇帝這是為了第三個五年計劃提前做的權力調整。
也有人說,皇帝將行政權下放給內閣,是要親自全身心在全國抓貪腐。
還有人說,皇帝其實是想要親自帶兵打仗。
總之,關於最近數月權力的大變動,各種猜測都有。
十二月初三,小雪,崇禎剛陪妹子們吃完午飯,李自成便在宮外求見。
“陛下,臣已經調查過李岩說的那個張淳,他的火槍主要來源於民間,具體他也不知道製造商是誰,但是他說出了買家,買家背後的人是呂宋島的大弗朗機人。”
西班牙人來大明朝採購燧發槍?
這就有意思了!
看來西班牙人心裡有很多想法啊!
正在積極配置火器?
民間有私人製造燧發槍,有沒有製造火炮?
現在開海了,商人都活躍了起來。
有需求就有製造。
海外對大明朝的火器有所耳聞,自然想採購,這是暴利。
就像當年北方邊境的商人賣糧食給皇太極一樣。
朝廷是嚴控火器的。
但那又怎樣?
有了大大的利潤,殺頭的事,做的人還少?
那些火器製造廠,往深山老林里一建,這個時代又沒有衛星地圖,更不可能有信息通網,誰知道那裡建立了秘密火器製造廠?
崇禎說道:“此事你親自來查,成立專案小組,你拿著尚方寶劍去查,朕給你配置一批軍隊。”
“朕給你提供幾條思路。”
“一、各省、州府、縣的鐵礦採購和冶煉。”
“二、各省、州府的人力普查。”
“三、各個交通要道的檢查。”
“四、從上海入手,朕讓會市舶司加強核查,讓海軍加強巡邏。”
皇帝這幾條,一是從原材料開始查。
製造火器,必然需要鐵,哪些省有多少私人冶鐵廠,這些各地都是有備案的。
哪些地方的鐵礦廠交給私人在開採,這些國土管理部也都是有備案的。
哪些省的人力調動了多少,這些戶部是有備份的。
然後再是從交通運輸的各個關口去查,火器製造好之後要運輸吧?
運輸要走官道吧?
交通部下面的人肯定有人查到過,但收了錢沒有上報上來。
從那些地方入手。
再就是上海這個地方,還有沒有其他的商人和那個隱蔽的火器製造商有往來?
最後就是嚴守海關。
李自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他連忙說道:“臣領旨,必不負陛下重託。”
李自成走後,崇禎陷入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