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頁
幾世當官,已經活絡的比一般的官油子還利索的阿玉,不過是送張誠出門這麼一個轉頭的功夫,腦子裡已經轉了七八十個彎,將利益得失都想了一個通透。所以嘍,當這邊張誠剛回到宮裡,那邊阿玉已經跑到了錦衣衛指揮所,和他的頂頭上司,以及指揮所里的頭頭腦腦們就皇帝的新任務,展開了一系列的大討論,分裂出不下十個項目,上百個查探目標,各自分到了實權派的手上。順帶的,還獲得了上司們一個個滿意親近的笑臉,最快速度完成的保證,以及賞銀三百兩。這一筆做的,阿玉相當的滿意。
作者有話要說: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由於大明永樂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把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資料全燒了,所以國人今天看不到了。
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今天的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大航海突然斷裂的原因:
1.主導的鄭和去世,沒有可以信任的接替人選。
2.朝貢過多,賞賜使得銅錢外流嚴重。
3.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以鄭和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失敗等因素也被認為可能與下西洋的終止有關。這是因為,鄭和所主導的巨型國企,對全球貿易的壟斷,這嚴重的破壞了國外、國內資本家、特別是文官集團的共同利益。
宣德帝駕崩,年幼的明英宗繼位。文官集團欺負明英宗年幼不能理政,便勾結輔政太監,廢止了大明帝國的船隊,肢解了當時海洋上最大的海軍艦隊,肢解了帝國海上霸權,終結了大明帝國官方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貿易,終結了帝國所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
至此之後,鄭和耗費一生的心血所開創的海權時代開始再次旁落於□□海商之手。國內的文官集團,負責提供政治庇護,國內的文官集團,負責進行出口,國外的□□海商,負責進行把中國的商品銷售到世界各地。這個以資本為紐帶,締結起來的複合利益集團,聯手控制了當時的海上貿易。
在明憲宗時期,有人建議重新下西洋控制貿易賺錢,重新振興三寶船隊這個巨型國企。文官集團為了防止國有企業搶他們的走私生意,劉大夏還藏匿了寶船設計建造的圖紙,航海地圖,航海技術,以及一系列相關檔案。
這些被匿藏的造船、軍事、航海技術檔案,都去了哪裡呢?答案是,被文官集團輸出給了□□。因為□□是他們的運輸隊,他們為了賺更多的錢,先是毀掉了帝國的海洋霸權,接著再把核心技術,打著民間學術交流的名義,都輸出給了□□。這便是西方大航海時代,迷一般的突然崛起,造船、航海、軍事技術出現跨越式革命的根源。
文官集團的思路是,勾結□□,與國內資本家一起,三者形成利益共同體。以走私為貿易形式,共同反對國企壟斷和對抗朝廷對走私的打擊,對民營商業活動的抑制。這也是明王朝中期開始直至清末沿海走私屢禁不鮮的最主要原因。
第139章 當個合格的錦衣衛36
說起這一次項目劃分, 就是沒有蛋糕做大的原因,也一樣十分的繁瑣,不說別的, 單是隔了這麼些年, 尋找那些關鍵人物的後人, 就是個不小的事兒。特別像是那個劉大夏, 幹了那麼一件萬曆皇帝都掀桌的事兒,他們能直接上門抓人審案?好歹老頭當年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又與李東陽、楊一清被稱為「楚地三傑」,這樣的人,你真能一竿子就全掀翻了?
怎麼可能,好歹也是深受明孝宗寵遇, 輔佐孝宗實現「弘治中興」的名臣, 人家為大明也奉獻了青春。總不能就因為如今都沒弄清楚為啥要偷的海圖, 就把人幹的好事兒全抹了,凶神惡煞的上門吧。人家可是被明武宗贈予太子太保銜歸鄉的;去世時時年八十一歲, 是當地有名的長壽長者;還被追贈太保, 諡號「忠宣」。這樣的人不是證據確足,不是罪大惡極, 那真心不能隨便動。
以此類推,這當年涉及到的, 和這些東西相關的一干人等,因為時間跨度,因為各種政治原因, 九成都需要暗地裡進行細訪。若是遇上這些年家族變故大的,比如還是那個劉大夏,被劉瑾這樣抄過家的,那麻煩就更多了。這抄家是誰下的手?這抄家時候的各種書籍字畫被誰收走了?那圖紙在這之前是否已經轉手?這些全是需要細細走訪,慢慢磨的問題。
你說,這麼多的問題,若是阿玉一個人,這該怎麼查?又要查到什麼時候去?再一個,張誠說是劉大夏拿走了海圖,這就真的是人家拿走的了?嘿,這還真是不好說!就文官和太監之間那點齷齪,老實說就阿玉長久以來的認知,能信一半都是好的。有近半的可能是:他們自己找不到了,又不想粘上什麼責任,然後尋了最後接觸的人中相對沒什麼後患的來頂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