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79頁

    阿玉的分析十分的有道理,就是秦潤聽了也覺得靠譜,可就是因為靠譜,反過來再細想,他對這劉嬋倒是多了幾分敬佩。

    「整整十二年,天下眾說紛紜,皆言其才智平常,卻不見其發聲,如此隱忍,可見心性堅韌,伯兄,若是如此……那這停戰果然對其十分有利,若是能再長些,讓他整頓內政出了成效,那這天下誰屬,還真是不好說了。」

    「哪裡不好說,別人那不成都是傻子?若是能停戰50年,這倒是也有些可能,可如今……老一輩還沒死絕呢,他們不可能停下。所以啊,這天下只要不是遇上北面大舉南下,曹魏一方已經有七成一統的可能了。畢竟這人口就是根本,蜀漢……差的實在是遠了些。在一個,避居一隅雖讓他們成了事兒,立了國,可到底地寡民稀,進出流通不便,固守容易,出擊艱難啊!天時地利人和都不沾,想問鼎天下?呵呵。」

    到底還是孩子,看問題還是感性了些,很多事兒不是你本事好,你心性佳就一定能成的。阿玉這操心大哥當得那個累啊,就差沒把這天下扯開來,讓弟弟看個通透了。

    「那是曹魏?伯兄,那咱們……」

    「有些事兒心裡清楚就好,無需多言。像是咱們這樣不入仕途的人家,只要於國有益,名聲頗善,民心鞏固,這天下無論姓什麼,都能有驚無險。」

    聽到阿玉這麼說,秦潤面色一肅,回想了一下自家大哥這一年來一系列的操作,立馬坐正了,對著阿玉行了一禮,大聲說道:

    「潤,謹遵伯兄教誨。」

    第198章 在三國做個大當家51

    阿玉這裡在為阿斗的手筆讚嘆, 順帶教孩子。而天下為此而驚的更不在少數。比如這曹魏的司馬懿,就給驚得有些僵住了。面對阿斗的這一次突然襲擊,他能說不嗎?不能啊, 哪怕是為了名聲呢, 也不能說不, 他家為啥後來能篡權成功?就因為他家有名聲啊。不到生死關口, 這張好人的皮還是要的。

    更不用說這上頭還有個老曹家的皇帝在呢,他也輪不到說不,至於那魏明帝同學?對此更是只有拍著手贊成的份。為啥?因為這個現年才三十一歲的皇帝這會兒已經感覺到了司馬家的壓力,可偏偏想要收攏權利,卻有些力不從心,更慘的是, 他連著生了三子兩女, 至今只留下一個小閨女還活著, 還都是早夭,明明生下的時候很健康, 卻早夭, 你說,這裡頭沒問題?而嫌疑對象呢?他知道, 誰攛掇的,他心裡也有數, 卻偏偏什麼都沒法子做,這樣的皇帝當的有個什麼意思?

    不然你當他為啥總和後宮過不去?因為在外頭他太憋屈,不在這裡發泄發泄脾氣, 還能在哪兒?都要絕嗣了好不。早年,他也能被傳出生而早慧,過耳不忘等。可如今呢?當他拿起帝王的權威,當他想要收攏皇權的時候,一切就都變了。老臣權臣,成了他最大的阻礙。

    陸遜說他: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說他:魏明帝一時明主;現代史學家王仲犖說:曹叡統治時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時期。這樣一個政治上可以算的上明主的人,當他猛地收到阿斗的宣言,那簡直就是拿到了一把好刀。別的好處且不說,最起碼只要響應了阿斗的建議,他能換一個好名聲。

    至於這之後?嘿嘿,十年沒有戰事,正好能讓他有機會將那些布置在南方的軍權做一定的收攏和掌控。這對於帝王集權是相當的有利,順勢減輕司馬家的壓力。雖然他不知道其實他的壽命已經沒幾年了,可這消息依然讓他十分的振奮和激動。

    所以這消息傳出來沒多久,天下就又有了傳言說魏明帝對阿斗的憐民之心相當的讚賞,並表示了贊同。皇帝都贊同了,那你說,司馬懿該怎麼辦?好在他還有安慰,這不是還有公孫家等著他去收拾嘛,不是還有防衛北方能做藉口嘛,對於他掌控軍權什麼的,還是有點用的,損失不大。所以嘍,他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除了他們,還有東吳。這會兒人孫權還活著呢,雖然人已經不再是早年那種精明能幹的模樣,而且還因為繼承問題上的反覆無常,導致黨爭頻繁,可同樣的,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比魏明帝更希望邊境安生些,讓他好空出手來好好的和朝堂上的人磨,如此一來,他能說什麼?自然也只有跟著贊同的份。

    於是乎這奇怪的一幕就出現了,三個國家,三個皇帝,居然由著年紀最輕,資格最淺,名聲最低的一個出了個大彩,還是個別人心甘心愿的附和的大彩。這樣的事情不天下譁然都不可能啊。一時間這三國間的局勢就變得破朔迷離了起來。

    不是什麼人都能站在歷史的高度上看問題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是阿玉這樣在第一時間看透迷霧,直視根本的。這倒不是說這裡只有阿玉最聰明。而是因為阿玉有幾百年的經驗和歷史作為依據,他們卻什麼都沒有,想要當個聰明人,不用時間磨,不一點點試探怎麼可能看清楚?

    所以嘍,一時間對阿斗好感大增的不少,投機心切的往蜀漢而去的也不乏其人。人才流動加起來幾乎都抵得上之前五六年的總和了。如此一來不說阿斗如何的高興,就是其他兩國的人,也忍不住側目了,心下對於名聲,對於天下民心又多了幾分慎重。

    也就是在此檔口,阿玉這裡又接待了另外一個名人,那就是闞澤,那個阿玉的同窗闞大郎的族叔,由闞大郎陪著,一身尋常常服,猶若普通士紳一般,只帶著三五人,就這麼來到了阿玉的竹棚子院子。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7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