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頁
阿玉的腦子裡簡直就是在創造頭腦風暴,一時間神色有些恍惚了起來,讓對面的那個同學有點懵。
這是啥意思?不過是給出20兩銀子,不用這麼捨不得吧?再怎麼不濟,好歹他們家也是士族,即使在怎麼落魄,20兩應該也不至於那麼難吧。那這是啥意思?
好在阿玉回神速度還是可以的,沒等對面想到天邊去,阿玉就已經將腦子裡那些亂七八糟的想頭都暫時壓了下去,轉而遮掩般的說起了別的。
「你這一說搬家,我猛地想到了一個問題,你說這要是這附近的人都搬走了,那這對面要是真的打來了,那這裡……豈不是如入無人之境?」
好,這問題問的不錯,說一句高屋建樹也成了,那同學聽得是直點頭,然後一臉無奈的說到:
「那又有什麼辦法呢。難不成死守著這裡等著災禍臨頭不成?到時候這家業……若是有個萬一,真的是愧對祖宗了。再說了,打仗的事兒本就該是那些將領們該想的,再不濟也該是朝堂上的那些大人們該考慮的,他們沒能守住了那邊防,如何能要求我們。對於咱們來說,能保住自己,就已經該慶幸了。」
這話說的也沒錯,只是……這些有地方去的士族們跑了,有能力組織起私兵的大家族也走了,甚至是有些本事的,能治理地方的,能建立商業循環的全跑了,留下的老百姓又該怎麼辦?從這個角度來說,世家其實是最自私的一群人了。他們考慮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利益。
當然,如今的阿玉,也是這樣群體中的一員,甚至還不如他們,因為他就是想跑都沒地方去。所以什麼話都沒的說了。只能跟著點頭說道:
「寧為太平犬,莫為亂離人,這話果然不錯,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天下才能真的太平。」
「還能是什麼時候,天下一統的時候唄,哪朝哪代不是如此?只是不知這三國鼎立能延續到什麼時候罷了,春秋戰國可是延續了幾百年。所以啊,秦大郎,保存實力,繼續堅持吧。」
聽聽,連著這個時代的人都不能確認這亂勁會持續多久,可見這三國鼎立的僵持有多深入人心。當然,這也和春秋戰國這例子太炫目有關。阿玉心下忍不住尋思,這或許這也是這些世家們紛紛逃跑的緣故之一吧。畢竟沒有人願意承受無窮無盡的折騰。
第159章 在三國做個大當家12
無論阿玉這會兒再怎麼感慨萬千, 採買這個事兒還是要放在首位的,特別是在能用半價進行抄底大採購的時候,那是分分鐘都不能浪費好嗎。錯過了這一次, 誰知道後頭還能指望誰?
20兩銀子的購買力確實也相當不錯。雖然, 銀子這東西, 在這個時候, 並不算是官方承認的貨幣。從秦朝開始,貨幣一般只有兩種,一個是五銖錢,喏,就是咱們平時說的銅錢,因為是以民間流通為主, 故稱「下幣」。而另一個就是金子, 前文有說過的金餅, 或者又可以叫馬蹄金,麟趾金等, 以皇家賞賜為主, 稱為「上幣」。
那麼問題來了,有上有下這中間可怎麼辦?都用五銖錢?那數量上去了怎麼辦?總不能車載斗量的到處跑吧, 如今可是亂世,真這樣這不是勤等著別人來打劫嘛。金子又數量有限, 還有貴族陪葬在那裡連著消耗了幾百年。一般人真心不怎麼好兌換。於是嘍,民間自發的,就開發出了銀子這個價值上正好可以折中的, 又流通方便,利於攜帶,不易損壞的金屬貨幣。
雖說因為各地物價,丁口等不同,所以兌換價格總有起落,換一次基本要虧一次,可好歹藏起來容易,更符合財不露白的要求。故而,到了如今這三國時期,銀子,已經在民間成了常見的貨幣種類。更因為戰亂頻繁的緣故,銀子和銅錢的兌換價更是直接炒到了最高,折算起來……基本是一兩銀子=220錢上下,一兩金子=940錢(國家牌位:萬錢=金一斤,即一兩金=625錢)。或許有人覺得這金銀和銅錢的兌換似乎和後世差距有些大?兌換比例有點嚇人?這個是時代問題,是金銀純度問題,咱們就沒法子細究了對吧。或許你能這麼算五銖錢=五枚銅板?呵呵,入鄉隨俗吧!
反正就現在,阿玉手裡的20兩銀子,就目前鹽800錢一石(=漢代120斤=現代60斤)的物價來算,也就能買5.5石,即現代330斤鹽。
若是按照這老同學半賣半送的來,那麼怎麼也會有10石,也就是現代600斤。嚓,他要這麼多鹽幹啥?又不想當什麼鹽販子?難不成還能把自己也搞成醃肉?
所以在充分的了解了同學家庫存的情況之後,阿玉十分利索的將這錢換成了10石粟米(小米,原價1兩一石,如今1兩二石,只花了5兩銀子,划算啊!),10石黍米(黃米,同樣5兩銀子),一石的鹽(用了2兩銀子),5匹麻布(3兩銀子)。
20兩銀子到了這裡還剩下五兩,阿玉一不做二不休,毫不客氣的用二兩銀子包圓了同學家帶不走的舊衣裳總計不下15套。從布衣到錦衣,從麻鞋到步履,搞得就和收破爛的一樣,啥都不肯落下,看的那同學一臉的不忍直視。
「秦大郎,要不,我這再少收些?」
為啥看著阿玉這麼收東西,看的那麼辛酸呢,難道自己太不善良了?難道這秦大郎家損失很重?難道……
這同學到底年輕,皮太薄,這才到哪兒啊,立馬就有些受不住,甚至有些開始自我懷疑了。明明就在自家,還能幹出站在自家宅子門口,一邊表示要少收,一邊幫阿玉望風的事兒來,可見這臉面薄成了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