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頁
可現在呢?合著就沒有一個有長遠眼光的,看到的都是自己沒吃虧,楞沒往全國問題上想的。你說皇帝是個啥心情?
有對比才有發現,和這些人對比,萬曆皇帝發現,阿玉這孩子那真是個人才,而錦衣衛也讓他覺得很欣慰,看看,讓他們查什麼就查什麼,多聽話,多忠心,就是東廠都看著比以往順眼了些。
那麼除了這些人,張居正家的人接到這些賞賜又是啥心情?那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啊。他們又不傻,就是傻,世代讀書的人家,史書還能少了?就是自己讀不明白,張居正這麼一個能耐人,死的時候還能啥都不關照幾句?若非知道後路艱難,怎麼會人一死,這一家子就回了老家?原本戰戰兢兢的,就想著熬時間,熬到皇帝忘了他們,朝臣忘了他們,好讓他們太太平平的度過這一關。不想如今反過來不但是不忘了他們,反過來還給了賞賜,給了定心丸,他們這心情啊……
「也不枉父親費心了一場。」
「大明……父親總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總說忠君報國,總算這心血……陛下英明。」
「該去上香稟告父親,陛下沒忘了他。」
除了這些,他們真的已經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了。都說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命運,才有了一統六國的雄風,可又有幾個人看到商鞅的悲慘結局,有幾個關心過商鞅後人的結局?如今陛下能記著給他們一絲庇佑,他們真心感激。
不但是感激,消息靈通,如今故舊依然再朝受到重用的他們,在知道了萬曆皇帝有關於免稅做出的事兒之後,十分利索的就開始一點點的清退那些投獻的土地。
作為變法大臣的子女,他們對於這些事兒的敏感度絕對比一般人要高的多。在知道消息的第一時間,聯想到以往知道的田畝的稅賦數字,他們就已經揣摩出了陛下的心思,既然知道了,即使他們如今守孝在家,即使他們未來出仕艱難,也立馬知道該怎麼做。如今的他們,沒有了那擎天的大樹,經不起一點風浪了。再說,他們知道自家這樣的,身邊不可能沒了錦衣衛的人,既然這樣,何不利用這一點,再表一表忠心?或許這樣的行動,在錦衣衛上報之後,還能為自家換來更多的生機。
他們確實很聰明,做的也確實十分的到位,而萬曆皇帝在看到錦衣衛的奏報之後,也同樣像是他們想的那樣,對他們又多了幾分好感,甚至在和太后說起的時候,都忍不住感慨張家的心思。
「雖說朕也明白,他們這麼做或許有做給朕看的意思,可這麼多大臣,也就他們在這麼做,從這個上看,張家……」
「陛下,忠心為國的臣子還是不少的。」
你這麼吐槽讓太后怎麼說?說別人全是混蛋?怎麼可能。朝廷不是皇帝一個人的朝廷,大臣也不能一竿子全打死了,總是要有人辦差的不是嘛。
「聽說那個秦玉又有新的折騰了?」
扯開這張家的事兒,太后說起了秦玉,作為太后,作為一個曾在皇帝親政前權勢不凡的差點能廢立皇帝的太后,李太后很注意如今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能不扯上朝政的,基本都不插手,免得讓皇帝心裡有什麼疙瘩。說到底她只是太后,而這個太后也是因為這個兒子才有的,所以分寸二字,她很注意。
而皇帝見著太后扯開了,也十分配合,叨叨叨的開始說起秦玉這一連串的折騰。身在局中的人或許看不清秦玉的手段,可作為皇帝,有人將這一連串的合在了一起放到了他的面前,若是他還看不出裡頭的問題,那這腦子就該被當球踢了。而正是因為看懂了這裡頭的銀錢關係,所以才說的那麼起勁。
「朕是第一次知道,這蓋房子,給人做置換居然也能掙下這麼些銀子,這才收拾了多少?那一個百戶所五分之一的地方都不到,不但是讓那些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滿意的房子,免去了冬日雪災的危機,連著他們這些辦事兒的人都各個得了好,不說那些匠人們掙了多少,光是秦玉那小子,掙得只怕都不下五十兩,趕得上一個縣令一年的俸祿了,這可是才兩個月。就是他們百戶也得了好,聽說其他幾個日子不怎麼好過的百戶,都尋了過去,朕瞧著,再過上一年出去,只怕那一片都該全成新房子了。」
「不用朝廷出一個子,這麼大的事兒就辦的這麼妥當,面面俱到的,這才是能吏的模樣,這樣的孩子,陛下,遇上是他的福氣,也是你的福氣。」
嗯?秦玉能幹,合著還是皇帝的福氣造成的?這個邏輯……好吧,這麼說也能接受,誰讓這年頭皇帝最大呢,自然什麼高帽子都該給皇帝。不過若是這麼聯想,遇上了皇帝就有這樣的福氣,那人還讀書幹嘛?排著隊等著見皇帝不就成了?那這皇帝給福氣是該灌頂呢?還是該點化?……呵呵,想遠了點。
老話說得好啊,張了腦子,那就是用來開腦洞的,雖然是想的遠了點,不過阿玉確實沾了皇帝不少的福氣,比如這會兒吧,因為太后這一句話,說的皇帝心裡舒坦,所以嘍,莫名的在某一天,阿玉就又遇上了皇帝了。
所謂事不過三,阿玉這麼頻繁的遇上皇帝,你說有福氣不?最起碼在錦衣衛上頭知道內情的人眼裡,阿玉絕對是很有福氣的。
第125章 當個合格的錦衣衛22
「怎麼, 這麼多送禮的,玉哥兒,這些真的不妨事?若是什麼為難的事兒, 可千萬別因為這些個東西, 就勉強去做, 即使是錦衣衛, 那也不能幹太過頭的事兒,到底是自己的前程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