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相傳愛德華四世高大英挺但頭腦簡單,極好女色,他登基後不顧皇家的娶妻慣例,瘋狂愛上一位原蘭開斯特黨爵士約翰·葛瑞的寡婦伊利莎白,伊利莎白是英史上有數的絕色美女,在和愛德華四世結婚成為王后前已生有二子,婚後,她替愛德華四世又生了兩個男孩(即相傳被理查三世害死的塔中王子)和五名女兒。
愛德華四世在位二十二年,但玫瑰戰爭並未真正落幕,蘭開斯特餘黨結合法國的力量仍不時作亂,朝中亦不乏原蘭開斯特黨徒蠢蠢欲動。其中最嚴重的一回起於愛德華四世的親舅舅瓦立克公爵,瓦立克公爵是幫約克家打天下的功臣,他本欲將女兒嫁予愛德華四世好為王后,一計不成後轉而將女兒伊莎貝爾嫁給喬治,並說動喬治結合蘭開斯特黨奪取他哥哥王位,一度成功的將愛德華四世逼出倫敦,後來靠著理查潛入敵營,說動他三哥反正,同時也是靠著這位當時年僅十八歲的理查領軍,在倫敦近郊的巴納特大會戰中再次擊潰瓦立克公爵、蘭開斯特黨和法蘭西聯軍,這場亂事才化險為夷。
一四八三年酒色不斷的愛德華四世病逝,此時長子愛德華五世才十三歲,次子理查十一歲,因此遺命由弟弟理查(這個理查是理查三世)為護國公。然後,依英國傳統歷史的記載,大權在握的理查忽然變身了,由戰功彪炳且敬愛兄長的國之棟樑,露出猙獰的面目,搖身成為往後四百年英國人耳熟能詳的“駝子”“血腥者”“兇手”“怪物”......等等英文辭典中所有髒名詞的總匯,他的罪狀大致可歸納為:
1.指控哥哥愛德華四世和王后伊利莎白的婚姻不合法,以剝奪侄子愛德華五世的繼承權,竊占王位。
2.拔除保皇的海斯丁勳爵等三位重臣,並下令將愛德華四世晚年的寵妃珍·秀爾裸體遊街示眾。
3.為去除愛德華四世一的合法性,公開指稱二哥愛德華四世和三哥喬治兩人並非他父親約克公爵的親生子,破壞自己母親的名節。
4.最罪大惡極的,他派人謀殺了倫敦塔的兩名小王子。
這個罪大惡極的理查三世在位只兩年。一四八五年,後來成為都鐸王朝開創者亨利七世的亨利·都鐸,糾集蘭開斯特軍,並在法蘭西王傾力支助下,和理查三世會戰於包斯渥,在這場著名的大戰役中,理查三世的大將史坦利倒戈,約克軍大敗,理查三世戰死於沙場,正式結束了約克王朝,也正式結束了玫瑰戰爭。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一劇的高潮戲便是這場約克家的最後一役,他描寫會戰前一夜理查三世夜不成眠,為幻覺(或他害死人的鬼魂)折磨幾近瘋狂,戰敗後又懦夫般高喊要用王位換一匹馬逃走,極盡肥皂劇之能事把理查三世徹底打入萬劫不復的惡人地獄。
【所謂的湯尼潘帝】
這裡,我們可能有個疑問,如果疑點真如鐵伊所言之多,即使這段歷史的記述,相傳出自都鐸王朝的聖人摩爾手中,一般人信之不疑,難道就沒有某些個“不因人舉言”的清醒史家發現不對勁嗎·就沒有人訝異過理查三世遽然且近乎不合理的轉變?沒有人注意到理查對敵手的寬宏?沒有人察覺他治下的英國政績斐然?四百年來的千千萬萬英國人全瞎了眼不成。
這點鐵伊非常光棍,他沒在小說中假稱葛蘭特探長是驚天動地的新世紀發現者(小說有權如此也不難做到),相反的,她讓葛蘭特和協助他的年輕美國人布蘭特在追案過程中清楚找出來,原來每一個世紀都曾有不同的學者跳出來質疑此事。由此,遂令《時間的女兒》一書除了驚悚尋找真正的歷史兇手而外,轉入另一層更沉重更感傷的陰黯歷史死角。
書中,葛蘭特(鐵伊)提出一個名詞叫“湯尼潘帝”。葛蘭特解釋,這原是威爾斯的一處地名,傳說一九一○年溫斯頓·邱吉爾擔任英國內政部長時,曾派軍隊血腥鎮壓當地罷工抗議的礦工,並開槍掃射,這個地名遂成為南威爾斯人的永恆仇恨象徵。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當時派去維持秩序的是首都紀律嚴明的警察,除了雨衣什麼武器也沒帶,所謂的流血事件也只是在場有一兩個人流了鼻血而已。葛蘭特說,“重點是每一個知道這是無稽之談的人,都不加以辯駁,現在已經無法再翻案了,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漸漸變成一則傳奇,而知道它不是事實的人卻袖手旁觀,不發一言。”
鐵伊並沒只抓著湯尼潘帝這單一事件無限上綱,試圖以一個荒謬特例來指控歷史整體;相反的,她通過葛蘭特和布蘭特的交談,或與表妹蘿拉的通信,不斷發掘出更多的湯尼潘帝來。其中,布蘭特提出美國獨立戰爭前的波士頓大屠殺,說歷史真相不過是一群暴民向英軍崗哨扔石頭,總計死了四個人而已;蘿拉提供的蘇格蘭殉教事件甚至更精彩,該地有一方大紀念碑,鐫刻著一則動人的聖潔傳說,紀念兩位殉教投水而死的偉大女性,然而當時在地的人誰都曉得,文件記錄也清楚登載,這兩位了不起的女士既不是殉教者,也根本沒淹死,她們因通敵叛國被起訴,而且獲判緩刑,安然無恙。
同樣的,知道實情的人一致閉口不言,聽任虛假的傳說流傳,直到當時活著的人全部死去,留下堅強的傳說和更堅強的石碑,成為該地的傳說和觀光賣點,至此,結論簡單的打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