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頁

    但是在王母娘娘看來,被她玩弄過的沙僧早就沒什麼價值,頂多不過是一堆藥渣而已。為了封住沙僧的口,她肯定要懲罰沙僧。而在玉帝那裡,看到自己最信任的保鏢居然給自己戴上了綠帽子,他的怒火可想而知。而且玉帝更害怕的是,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憤怒的沙僧很可能會把自己和嫦娥等女仙的關係一股腦全抖出來。於是滿懷仇恨和恐懼的玉帝親自動手,將沙僧重責八百,貶到流沙河這樣一個毫無人煙的地方,每過七天就將飛劍來穿沙僧胸脅百餘下,提醒他不許泄漏機密。可憐的沙僧,就在這樣人不人鬼不鬼過了好幾百年,才碰到唐僧一起去取經,最後終於獲得了西天的綠卡,擺脫了王母與玉帝的魔掌。

    一千多年來,因為擔心王母玉帝的打擊報復,沙僧始終沒有向別人提起此事,而天庭的新聞媒體更是一字不提。所以在《西遊記》中,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晦氣色臉的苦力形象,沒有人知道,他曾經是如朝花般燦爛的天庭里最後一個處男。“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幸好千年之後神經考古學派的誕生,沙僧的這段情史才終於真相大白,不知沙僧對此是否能感到一絲欣慰呢?

    沙僧自述修仙經歷時曾說:“皆因學道盪天涯,只為尋師游地曠。”當我將這篇文章發在天涯的時候,沙僧你在看嗎?

    金公羽:

    我也附和一篇關於老沙的早年文章如何?見:

    這老沙在《西遊》中名沙悟淨,暱稱沙和尚,尊稱沙僧。本姓查,西域烏斯藏國(疑為今新疆烏孜別克地區)人士,早年出家學道,功成飛升,任靈霄寶殿御林軍將領,名號是“捲簾大將軍”,所使兵器是一桿禪杖,名曰“趁心降妖杖”。在王母誕辰之宴會上,因好奇心重,加之有酒,失手將如來送給王母的壽禮——“佛光七彩玻璃夜光杯”當場打碎。王母不悅,天帝震怒,判罰革去仙職,下凡重修。這還未了,另加每周生受一百零八下“飛劍穿胸”之刑,十分慘苦,直至觀音菩薩尋找取經人,才有望得脫。老沙本就不夠精明,又因長時間慘遭“飛劍穿胸”之刑,傷心過重,故而心眼更笨,以致取經路上,出力多而用心少。

    當時跌落凡塵處名曰流沙河,故觀音菩薩剃度老沙時,指河為姓,叫做“沙悟淨”。名作悟淨者,表為與悟空悟能等同宗派,實為諧音,曰:苦難本“無盡”,只要皈依佛門,則福法“無盡”矣。有人問,唐僧西行取經的第三名協助人,觀音為何找笨人老沙,而不找能人如二郎神者呢?據《三界密本(即西遊)》暗示,唐僧一家遇匪,父親被殺,身懷六甲的母親被擄入山寨,迫為“壓寨”。唐僧出娘胎才半天,只得用一木盆裝著,拋入江中,由其自尋生路。唐僧命不該絕,巧得一寺院長老撈救,收入寺中撫養,取名“江流兒”,自幼出家。所以,天意使然,觀音尋找取經人時,由於“江流兒”的“流”字,故而路經“流”沙河,而老沙因而得機會脫難。有此際遇,故老沙一路隨行取經,為唐僧挑擔拉馬,忠心耿耿,任勞任怨。

    話又說回來,老沙原來的名號由來,可是有一定的來歷。老沙初時得道飛升,天帝看他生得一臉忠厚,沉默寡言,最合當隨身待衛,以免宮內秘密外泄。所以特由一般初入道的小仙中,超拔他擔任內衛大將軍,實為專守大殿與內宮之間的侍衛門官,所以有“捲簾”之名號。

    我們中國的簾字,另還有三種寫法:簾,薕,巾+廉,分別指竹草布三種材質的簾,天宮之簾當為“珍珠,瑪瑙”作材料,當另有特別的意義。簾通代作內外分隔之界限,以遮蔽眼目,提高隱私度也。在民間,大家閨秀之房,必設珠簾;小民之女室,再窮也需掛個竹草之簾;當然,粗漢大男之居,則大可門戶洞天,一如日常之赤膊開懷。在官方,主要是指職位之親疏機要,源起科舉制度。舊時鄉試、會試的考官,統稱簾官。簾官又分內簾和外簾,在外提調、監試等謂之外簾官,在內主考、同考謂之內簾官。簾官之“簾”,正取於門之簾。原來,貢院內有至公堂,堂後有門,主考、房官、內提調、內監試、內收掌等官員,在堂內保管、批閱試卷,並居住其間。考試前三日,這些官員由至公堂後小門進入,監臨隨即封此門,並以簾相隔。這簾成為一種界線。簾內的考官稱為內簾官;簾外的考官,包括監臨、外提調、外監試、外收掌、彌封、受卷、謄卷、對讀等官員,稱為外簾官。門閉簾隔,內簾、外簾,被分別限定了活動空間,各司其職,簾內簾外不得隨意往來,內外公事要隔著門檻交洽。這些是說科舉考試的官制,而一般的官制則簾字改稱作幕,心腹者稱幕僚,雖下官也可親厚;其他稱同僚或大僚,雖同年亦要避諱。天帝親封老沙任職“捲簾”,守內外之要衝,足見其倚重和信任之高。然一時失手之過,處分卻又奇重,真乃伴君如伴虎也。

    老沙在《西遊》中,十足一隻大笨鳥,沉默寡言到令人幾乎疑心他的城府極深,有如“大奸似忠”之嫌。人的七情六慾本來多寡一樣,因一時之控此縱彼,所以有敏吶智愚之分。上世敏則後世吶,前生愚而下生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老沙學道聰穎,所以得道;成仙后克意寡言,以致跳級升職;又因為克意,所以酒中便特別放縱,致令失手,終於獲罪。接著,老沙又老老實實地助唐僧西行成功,終於得成“八寶金身羅漢菩薩”正果。所以,我國神話多是以勸人向善為主,恐嚇禁惡為輔。我想,當今為人,情不可無,亦不應多;欲不應禁,亦不能縱。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