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8頁

    而這三種生物的呼吸節奏,恰恰就是越來越慢的,心跳的節奏也是越來越慢的,元氣消耗的速度自然也是越來越慢,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上述說法。

    陳摶老祖和義山公都是練氣的高手,壽命均在百歲之上,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張三丰學的便是陳摶老祖一路的氣功心法,其壽命也在百歲之上。

    言歸正傳,練氣練氣,其最終想要達到的境界便是氣閉。

    甚至有一句話說:“氣絕曰死,氣閉曰仙。”陳摶老祖的綽號便叫做“睡仙”!

    由此可見氣閉的重要性。

    具體到胎息境界,胎兒在母親腹中的狀態很接近於氣閉,而胎兒在母親腹中的狀態又類似於睡眠,因此人想要練氣練到氣閉的境界,便先要學會睡覺,學會呼吸,像胎兒那樣眠息,這也是“胎息”名稱的緣由。

    或許有人會說,睡覺誰不會?呼吸誰不會?這還用教嗎?

    自然是需要教的。

    因為,這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睡眠方法其實是不怎么正確的。

    譬如,有人吃飽了就睡,有人困了才睡,有人日上三竿不起,有人夢中頻頻驚醒,有人深更半夜難眠,有人鼾聲如雷,有人囈語連連……  

    試問,這世間真正能睡一個好覺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不單單是睡眠的法子,還有呼吸的法子——這世上大多數人的呼吸方法也是不對的,常人只知道用鼻子呼吸,用肺部呼吸,卻很少有人知道還可以用腹部呼吸,更鮮有人知還可以用毛孔來採氣!

    而且現在人多仰仗工具,致使人身體的本能越來越退化,無論是跳躍、奔跑,還是攀爬、游水,無論是耐寒、抵熱,還是忍痛、受苦,等等一切機能,都比先人差的遠。

    當今的世人潛水,能閉住呼吸五分鐘便是罕見了,更何談閉氣呢?

    六相全功,就是要將人退化的、隱藏的本能給徹底激發出來!並升華、超越,達到常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正所謂呼多吸少,粗多細少,淺多深少,重多輕少,急多緩少,亂多勻少……常人的這些呼吸方法都是錯誤的,或者說對養生練氣並不好,極易喪失元氣!

    我一向勤於練氣,在最初開始學習修煉胎息境界的時候,就有既定的睡眠方法。

    胎息境界又可細分,總共有九重進階,其一曰“調氣”,其二曰“長息”,其三曰“行氣”,其四曰“收功”,其五曰“混氣”,其六曰“龜息”,其七曰“斷息”,其八曰“納氣”,最後一重乃是“閉氣”。  

    等修煉至第九重的閉氣階段,胎息境界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這九重進階修煉時,不但呼吸方法是有講究的,就連睡覺的姿勢也各有不同。

    譬如,在“調氣”階段中,睡眠的時候,**上是不能放枕頭的。

    睡眠的姿勢要頭朝南,腳朝北,正身仰臥,全身放鬆,雙臂伸直,置於體側,距身五寸。

    還要雙目輕閉,舌抵上齶,兩手握固,兩腿伸開,腳分左右,相距也是五寸。

    如此這般,在睡眠的姿勢調整好以後,再摒除雜念,調勻呼吸。

    呼吸之法為細勻綿長,聲微音小,要達到兩耳不聞的程度,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練習三百六十五息,是為一個調氣過程。

    等修煉至毫無凝滯,並無不適,漸漸成為習慣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調氣的階段,可以進入第二重“長息”階段了。

    而所謂“長息”,乃是說睡眠的時候,呼吸要用腹部,而不能用肺臟。

    具體來說,是鼻子要緩緩的吸氣,腹部要漸漸的隆起,以氣充盈。  

    片刻之後,再將腹部之氣從口中緩緩吐出,千萬不可一蹴而就!

    在這個過程中,仍舊是一吸一吐為一息,共行三百六十五息為一次完整的長息過程!

    長息的過程中,同樣要注意呼吸聲要細微,需要達到兩耳不聞的程度。

    長息和調氣一樣,也是要修煉到毫無凝滯、並無不適、習慣自然的時候,才算是正式完成,才可以進入下一重進階。

    至於“行氣”、“收功”,則和“調氣”、“長息”類似,過程十分繁瑣麻煩,我在此便不必細說了。

    特別需要謹記的是,練習此法的關鍵在於調和身心,順其自然,困頓的時候便睡,精神抖擻時便醒,最忌諱急躁、刻意、執念,切不可有各種雜念、歪念,否則練就一身邪氣可就不得了了。

    總之,在二叔的指導下,這種修行的方式,我堅持到如今!

    期間,我經歷了從抗拒到慢慢適應,最後到習慣成自然。

    但也不過是修行到了胎息境界的第四重——“收功”階段。  

    勉強算是達到了口訣中的“玄關一竅,神定虛空”。

    潘家改良的五禽戲中的吐納之法,倒是有許許多多,都暗合胎息境界的修煉之法。

    不但互不影響,互不耽誤,反而相互成就,相互佐助!

    就比如眼下,我修煉的明明是潘家改良過的,五禽戲中的呼吸吐納之法——原是醫脈中的本領,但是修煉著,修煉著,就和我本門相術的本領歸於一途了!

    這一發現,讓我始料不及,更令我喜出望外。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