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54頁

    華信忽哈哈大笑,道:“蘇軾蘇大人,你果然厲害。可惜呀可惜,你縱使有千般才智,亦鬥不過中丞大人。林大人,你兒之死,卻不要怨恨華某,要恨便恨你自己。凡與蘇軾為伍者,皆不得好下場。”林棟冷笑道:“華信,虧你亦飽讀聖賢之書,不分事理、不辨是非,功利薰心,吮癰舐痔,鑽頭覓縫,與那蠅蟲蚊蚤,吸血附腐,有何區別?你不畏千夫所指,卻令你列祖列宗遭萬人唾罵。”

    華信淡然一笑,道:“林大人,你要罵便罵,華某斷然不會計較絲毫。常言道:人各有志。華某食朝廷俸祿,當為大宋朝廷,當為江山社稷,當為黎民百姓,盡心盡力,死而後已。你等詆毀新法,朋比為黨,同惡相濟,愚弄朝廷,無異於螳臂擋車。今反大言不慚,兀自不知悔改。”蘇公冷笑道:“好個口口聲聲為大宋朝廷,為江山社稷,為黎民百姓!暗中卻謀殺大臣,殘害無辜。正應了市井人言:做了娼妓又立牌坊。”

    華信冷笑不已,道:“道不同不相與謀。你且放了密使,日後華某亦可在李大人面前為你討保求情。”蘇公淡然道:“自古殺人者償命。密使無端殺害葉、梁二書生,當依大宋刑律處置。”華信冷笑道:“你放亦不放?”蘇公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若依仗權勢、錢財,罪犯便可逃脫處治,那王法又有何用?”

    華信惱怒,拂袖便走。蘇公高聲道:“李龍、趙虎。”廳堂外遂閃出李龍、趙虎,攔住華信。華信怒道:“大膽,滾開一旁。”李龍、趙虎不由分說,一左一右夾住華信。華信驚駭道:“蘇軾,你意欲何為?我乃朝廷命官,湖州通判!你若敢動某一根毫毛,我便告往京城。”蘇公笑道:“蘇某焉敢動華大人皮毛,不過暫留華大人在府上多住幾日,一併飲酒賦詩、談天論地罷了。”蘇公示意李、趙二人,遂將華信架將出去,予以軟禁。

    劉愨、林棟面面相覷。林棟憂心道:“蘇大人慾怎生處置華信?”蘇公嘆道:“林大人休問此事。今時機緊迫,當速速取得家眷離開湖州,另覓歸隱之處,萬不可泄露蹤跡,自此更名換姓,男耕女織,飽食暖衣,宛如世外桃源一般,何其樂哉。”劉愨附和。不待林棟言語,蘇公遂令蘇仁送客,出得府門,蘇公與林棟撫手言別,心有千言,相視無語,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林棟哀感中年,哽咽多時,終於言道:“蘇兄,多多保重……”遂撤手而去。

    蘇公立於階台之上,目送林棟、劉愨遠去,隱約間似聞得哀絲豪竹,良久,幽然長嘆一聲,抬頭望天,此刻天色暗淡,烏雲漸布,一場大雨即將落下……

    第九卷《殳刀赤》 第五章 小人得志

    第九卷《殳刀赤》 第五章 小人得志

    五日之後,華信自蘇府出來,蘇公送至門外,華信一言不發。次日華信便離開湖州,奔東京而去。一路無話,這一日,到得京城,遂拜見御史中丞李定,敘說湖州之事,不免添枝加葉、無中生有、歪曲是非。又有抄錄蘇軾所作詩詞為佐證。李定聞聽,又怒又喜,只道時機來矣。遂召集同黨監察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共同商討彈劾奏表。

    這日,李定、舒亶、何正臣上奏皇帝,只道:湖州知府蘇軾,本無學術,偶中異科。初騰沮毀之論,陛下猶置之不問,軾信終不悔,狂悖之語日聞。軾讀史傳,非不知事君有禮,訕上有誅,而敢肆其情心,公為低訾。而又應試舉對,即已有厭斃更法之意。及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毀之,以為非是。傷教亂俗,莫甚於此。蘇軾常有譏切時政之言,流俗毅然,爭相傳誦。陛下發錢以本業貧民,軾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課試群吏,軾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軾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陛下謹鹽禁,軾則日“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它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詆謗為主;小則鏤版,大則刻石,傳播中外,自立為能!

    又,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謗訕譏罵,無所不為,有水旱之災、盜賊之變,則歸罪於新法,喜動於色,惟恐不甚;現更明上章疏,肆為低消,無所忌憚。若不大明誅賞,以示天下,則法無存矣!

    ……

    皇帝趙頊正因邊疆軍事心煩意躁,見得奏表,勃然大怒,遂書一道諭旨,罷去蘇軾湖州知府之職,並差職員追攝入京!元豐二年某月某日晨,太常博士皇甫遵率得力隨從,快馬奔赴湖州,奉旨緝捕蘇軾入京治罪……

    《大宋蘇公案之殳刀赤》:

    1、蘇軾到任湖州知府時,湖州通判姓祖名無頗,祖無頗時年四十歲,為人豪爽,亦通詩文。其與蘇軾相識三月,情趣投合,遂成詩文密友,二人互有詩文唱和。小說中湖州通判華信,是因小說情節而杜撰,史無此人。

    2、宋元豐二年(即公元1079年),蘇軾被緝拿往京。湖州百姓為紀念蘇公,在那湖州府治後西北隅,築一高台,名為愛山台。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載:“ 愛山台在府治後西北隅,宋郡丞汪泰亨所創,取自東坡名句‘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先後歷經元代、明代、清代,屢有修建,現台上建築湮廢無存,只剩下了台基土墩,兀自立在湖州市人民公園西北隅。八月十八日,蘇軾被押至京都,遂被投入御史台監獄。李定、舒亶、何正臣親自勘審此案。皇甫遵利用從湖州抄來的蘇軾詩稿、信箋、文書等,迫使蘇軾低頭認罪,逼供持續長達一個月多。蘇軾終於屈服,遂供認了與其有“詩賦文字往復”的“同夥”王詵、王鞏、劉摯、孫覺、李常、文同等人。此後,朝廷內外官員王詵、王鞏、司馬光、張方平、范鎮、文同、孫覺、李常、蘇轍、錢藻、劉恕、劉攽、陳襄、劉摯、湖州通判祖無頗、福州太守曾鞏、密州漣水縣令盛橋、杭州錢塘縣令周邠、海州太守李清臣、揚州太守鮮于優等三十九人皆受牽連,成了蘇軾同謀,由此釀就了宋史上有名的文字獄:“烏台詩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5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