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2頁

    4、“王鮪魚”,即今之中華鱘,是中國特有的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堯舜時稱作神魚,周代稱作王鮪魚。中華鱘生於江河,長在海洋,成熟後遷移到中國淺海區,而後入河口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至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成年中華鱘體長可達兩米以上,體重約二、三百公斤,壽命較長,可活一、二百年。

    5、宋代對民間的貨幣造假,懲戒非常嚴厲。《宋刑統》中規定:“諸私鑄錢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具未鑄者,徒二年,作具未備者,杖一百。”後乾德五年(967年)又下詔:“諸州輕小惡錢及鐵鎉錢等,限一月悉送官,限滿不送者罪之有差,敢私鑄者棄市。”對於私鑄銅錢者,不計鑄造數量的多寡,皆處以死刑。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規定銅錢每貫必須“四斤半以上方得行用”,凡不合標準者限一月送官,官給銅價,“限外犯者之有差,私鑄之人作法處死”。鑄造錢幣需要銅、鐵、錫等金屬材料,為了從鑄幣源頭上加以控制,宋朝採取禁銅、榷鐵等措施。其中包括:禁止民間私自開採和冶煉原銅、私相買賣銅料、鑄造銅器出賣等等。

    宋代,民間銅器製造業不斷發展,因此一些銅器商賈藉此機會私鑄銅幣以牟取暴利。為了集中幣材以供朝廷鑄錢專用,根據《宋史?食貨下二》的記載,法律規定:“凡山川之出銅者悉禁民采,並以給官鑄焉。”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令江南諸州官府所處貯雜錢:“每貫及四斤者送闕下,不及者銷毀。民間惡錢尚多,復申乾德之禁,稍峻其法。”法律還規定:宮廷、寺廟、道觀的法器、軍器、銅鏡、銅鑼等銅製金屬品均由官府製造出售,民間不得自造,凡不宜官造的器物,如銅鐘、銅佛等物,則須先提出申請,獲准之後在官府派員監督下方可鑄造,至於門上銅釘、銅飾等銅製品則一律禁絕。  

    ☆、第一章 蹊蹺買賣(1)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霜風來幾時。霜風來時雨如瀉,把頭出菌鎌生衣。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茅苫一月壟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汗流肩頳加載市,價賤乞與如糠粞。賣牛納稅坼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召羌兒。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這一首《吳中田婦嘆》,乃是東坡居士所寫,說的是吳中田婦的極端辛苦與悲苦生活,充滿了痛苦、辛酸與無奈。

    大宋神宗年間,王安石變革新法,本欲興邦利民,不想被朝中諂佞小人所乘,假新法之名,謀求私利,結黨私營,斥逐忠良。各路州府亦借推行新法之機,加征賦稅,以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蘇軾目睹百姓疾苦,深為痛心,凡出任一地,盡心盡力,多有善政,地方百姓無不稱道。

    自湖州上任來,蘇公走訪湖州諸縣,體察民情,探究民風,其間又破得幾樁命案,一時傳遍湖州府。四方百姓傳言,皆道新任蘇大人斷案如神。這一日,蘇公正與夫人王氏在房中言及黃山谷尺牘,並作一詩欲寄與之。蘇仁來報,只道湖州織造官巫相欽大人求見。蘇公令蘇仁引其在客堂等候,隨即換了衣帽,到得堂來,只見二人正在竊竊私語,當中一人正是巫相欽,另一人體態臃腫,身著華麗,乃是湖州絲綢業主於九。那湖州歷來多養蠶種桑,故盛產絲綢,其名僅次於杭州,故此多富商豪賈,歷經數十年沉浮起落,幾多發家,又幾多敗家。至現今,只餘下朱山月、羊儀怙、於九三家爭雄,竟占了八九成買賣。不想風雲又變,朱山月被其夫人寧氏及管事安福所害,朱府一時無主,萬貫家財引得朱室親戚、諸多姬妾垂涎三尺,你爭我奪,各不相讓,自此朱家生意無人打理,一落千丈,不久便四分五裂,日陵月替,終於衰敗了。

    蘇仁端上香茶,而後自站在一旁,靜觀巫相欽、於九二人舉止。蘇公坐定,笑道:“不知巫大人、於大掌柜前來所為何事?”巫相欽道:“卑職求見大人,確有事稟告,此事亦曾與大人商討過。”蘇公笑問何事。巫相欽道:“大人可記得前些時日,道是有人慾高價採買絲綢一事?”蘇公聞得,頓時憶起此事來。死亡咒語一案中,李龍奉命查探孫進富,到得興隆莊,問及掌柜荀花間,無意中發覺此事,告知蘇公。蘇公甚為疑惑,便令李龍偵查打探。李龍暗中查訪,探得是那廝喚作烏篤卓,至於他高價採買絲綢是何用意,卻難以捉摸。蘇公亦曾疑心是朱府暗中陰謀,待寧氏、安福陰謀敗露,方知非是他等所為。

    蘇公捋著鬍鬚,淡然笑道:“此事已近半月,並無著落,亦無下文了。想必是好事之徒無聊之舉,欲引人上當而後快意之。”巫相欽搖頭,道:“此事絕非好事者所為,卑職竊以為其中必有蹊蹺。”蘇公問道:“巫大人有何高見?”巫相欽道:“初始,卑職聞得此事,並未上心,只當是有人惡意放風造謠生事罷了。待大人問起後,卑職查問此事,見得城中多家店號商鋪經紀四下收購上等絲綢,便為他等解釋闢謠。其中有幾家綢莊掌柜相信卑職,便不再採買。也有不信者,傾家財而買之,以待貨奇。過了幾日,卻不見了動靜。眾掌柜經紀各執一詞,有慶幸者,更有惶惶者。卑職亦曾認為此乃好事者無聊之舉。卻不想昨日那廝竟又出現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