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蘇軾笑而不語,從衣袖中摸出一匣,打開匣子,只見光閃閃、晶瑩透亮一粒明珠。李龍驚呼:“好一顆夜明珠。”蘇公聞聽,一愣,忽笑道:“那錢良臨死所言‘葉’,遮莫又是夜晚之‘夜’?他欲言出夜明珠!究竟是‘硯’還是‘夜’,或許是天知曉了。”趙虎看罷,嘆道:“此夜明珠雖是希世之寶,可惜有太多血腥煞氣。”
蘇軾合上匣子,點頭道:“趙爺所言極是,錢財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拿去,卻傷了無數人性命。可嘆可嘆。為此夜明珠,又不知損了多少錢財,害了幾條性命,而只是為討上峰歡心,以求巴高望上。”
李龍嘆道:“不想大人竟瞭若指掌,早已將之取來。不過,小的還有一事不明,大人怎的知曉那凶身現身學堂,會見那女子?”蘇軾笑道:“你等走後,那鄭海、吳江亦如此詢問。本府不曾回答二人,現在說出亦無妨矣。多虧那錢鸞一句話,你等可曾記得,他道那錢良並非他這小女子之心愛。言下之意,那錢鸞另有心愛。聯想前後,定有此人。本府便將錢孝收監起來,製造風聲,令他人誤以為真兇落網。那凶身聽得,以為萬事大吉。錢孝被抓,錢鸞獨自一人留守學堂。那人必會前去,私會錢鸞。”二公差讚嘆不已。
夜色茫茫,天地蒼穹,萬籟俱寂。眾人早已歇息,蘇軾臨得窗前,抬眼遙望天上玉兔,月兒隱約現於雲層間。遠處又聞犬吠之聲。蘇軾長長嘆息一聲,回想前前後後,多有感慨。
次日一早,蘇軾令鄭海先行回湖州稟報,而後與三位公差,押著王恩,離了客棧。早有王恩母親、錢鸞等一干人上來,哭得呼天搶地,哀哀欲絕。王恩見得,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蘇軾不忍干涉,令三位公差押守王恩,獨自依驛道而去。
出得莊來,遠遠見得路旁有一人,走得近來,方才看清,正是錢孝。蘇軾一驚,怎的這一夜之間,錢孝怎變得如此憔悴,竟似老了十歲?錢孝見得蘇軾,深施一禮,淒涼道:“學士大人,錢某有一語相問。”蘇軾還禮,道:“不知先生有何話語,蘇某洗耳恭聽。”錢孝苦笑一聲,對天長嘆,道:“錢某自幼熟讀《四書》《五經》,苦求功名二十載,皇天竟負我心,到頭來依然如舊。子曰:五十而知天命。錢某自以為通曉人世理性,一心為了女兒,怎的反落如此下場?錢某所做一切,究竟是對亦錯?”說罷,聲淚俱下。
蘇軾看著錢孝,長嘆一聲,遠眺前方,湖州風光竟如此綺麗,山明水秀,雲蒸霞蔚,竟自看呆了,良久,嘆道:“自古騃女痴男之情,難以理論。情動之時,可忘卻父母恩情,可拋棄聖賢教誨,甚至可捨棄自身性命,任你九牛合力也拉將不回;情動之時,懦夫可成勇士、智者可變愚人,凡此等等,皆不可用常理言語。古往今來,此等事情,何其之多?先生可讀《樂府》否?其中詩道:……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可惜後人誰又理會此些?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情男痴女因此失卻性命?昔如此,今如此,後亦如此,為情而生,為情而死。嗚呼!”
言罷,蘇軾長嘆一聲,大步向前而去。其後,李龍、趙虎、吳江三公差押解王恩跟隨其後。長長大道邊,只留下那錢孝,抬首遙望,茫然若失,低聲吟著那《孔雀東南飛》。
公差李龍、趙虎、吳江三人甚是興奮,不想一樁尋常命案竟牽連出懸而未解的舊案,只道此案勘破,又立一大功勞,孰不知,此顆夜明珠回到湖州,竟又引發出一樁大案來。
〈第一卷完,請看第二卷《明珠奇案》〉
☆、後注
《小鎮疑案》後註:
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留有《王臨川集》。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併。因此,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亦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變法派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蘇軾便是反對者之一)。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閒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本文故事發生於宋神宗元豐初年至二年,其時王安石早已罷相,只是新法尚未廢除罷了,文中細節與歷史有所出入。
2、蔡襄,後世所推崇宋代書法大家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蔡襄,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宋四大家中,蔡襄年齡輩份在蘇、黃、米之前。蘇東坡道:“其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沈括道:“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