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蔡恚睡夢中忽被驚醒,聞聽喊殺聲震天,唬得滾下床來,只道契丹軍大舉攻城。急忙著人打探,方知乃是宋軍高呼。蔡恚惱怒:“深更半夜,何故吶喊?”出得府來,正待詢問究竟,有偏將來報,只道那契丹軍已驚逃了。蔡恚欣喜若狂。待到天明,秦京急急來報,只道單中原擅自出擊,以致全軍覆沒。蔡恚大驚失色,暴跳如雷,遂令秦京速將單中原拘來。秦京沮喪道:“那單中原早已命喪敵手,屍首倒是尋著了。”蔡恚聞聽,急道:“如此怎生是好?”遂令人速召趙車書前來。
不多時,趙車書來得。蔡恚追問緣故,趙車書滿臉茫然,一副不知情的模樣。蔡恚驚慌道:“若契丹惱怒,大舉來攻,吾城關將不保矣!”趙車書道:“契丹狗賊,欺我大宋軟弱,故得寸進尺,屢屢侵擾,今遭單中原襲擊,損失慘重,必驚恐萬分,斷然不敢再來。”蔡恚聞得,心方安穩,道:“但願如趙將軍所言。”而後,蔡恚疾書奏章一道,言道:大將單中原違抗聖意,不服軍令,擅自出兵,以致三千人馬橫屍疆場,無一生還。第三日,蔡恚又書奏章一道,吹噓其指揮有方,佯作夜攻,虛張聲勢,一夜間竟嚇走契丹大軍,以致敵軍自相踐踏,死傷數萬之眾,云云。
宋仁宗見得第一道奏章,驚恐不已:如此若觸怒契丹,契丹起兵大舉犯宋,如何是好?遂下旨令副樞密使查辦此事,單中原一應家眷皆連坐;又急召朝中重臣歐陽修、王安石、文彥博等人商議對策。宋仁宗欲遣派使者往契丹言和。眾臣皆極力反對,仁宗無奈,只得罷了。那契丹主驚聞大軍遭三千宋軍襲擊,死傷大半,驚恐不已:不想宋軍竟如此驍勇,以一當十,橫行疆場,吾契丹數萬之眾竟潰不成軍,今之宋軍已非昔日之宋軍矣。”自此案兵束甲,十餘年不敢犯宋。宋神宗熙寧八年,遼朝派大臣蕭禧至大宋,欲劃定邊界,藉機分割大宋邊土。宋臣沈括奉詔出使遼國,斷然拒絕其無理要求。遼天祚帝保大五年,遼(契丹)被金所滅。
待趙車書言罷,蘇公、單破虜等人噓嘆不已。趙懷善驚道:“單中原將軍,千古英雄也。”蘇公道:“趙老將軍,亦千古英雄也。”趙車書嘆道:“大人休言英雄。聖上賜封老夫為鎮遠將軍,實受之有愧,真正鎮遠將軍者,實乃單中原將軍。”單破虜恨恨道:“可恨那蔡恚貪生怕死,畏敵如虎,此等奸人怎可任命防守邊關?豈非滑天下之大稽?”趙車書長嘆一聲,道:“貪生怕死、畏敵如虎者,非蔡恚也,實乃朝廷。”眾人皆驚訝。
趙車書嘆道:“我大宋雖有精兵良將,與契丹、西夏交戰,卻屢屢失利,千萬將士竟成枯骨!何也?老夫細想,究其根本,乃是太宗皇帝一語,道是:外憂不過邊事,皆可御防,若奸邪無狀,若為內患,誠可懼也。所謂防民勝於防寇,防將勝於防敵,何等荒謬?今之朝廷,親小人,遠忠良,端的令人心寒齒冷。兵聖孫子云:雖有良將,不能善其後也。老夫信矣!”
蘇公驚道:“趙老將軍之言,竟切中弊病。蘇某竊以為:天子之兵,莫大於御將。天下之勢,莫大於使天下樂戰而不好戰。夫天下之患,不在於寇讎,亦不在於敵國,患在於將帥之不力,而以寇讎敵國之勢,內邀其君。是故將帥多,而敵國愈強,兵加,而寇賊愈堅。敵國愈強,而寇賊愈堅則將帥之權愈重。將帥之權愈重,則爵賞不得不加。夫如此,則是盜賊為君之患,而將帥利之;敵國為君之仇,而將帥幸之。舉百倍之勢,而立毫芒之功,以藉其口,而邀利於其上,如此而天下之不亡者,特有所待耳。今我大宋上下,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敵存而懼,敵去而舞,廢備自盈,只益為愈。一味重用佞臣、驅貶良臣;對百姓嚴典重刑,橫徵暴斂;對遼國、西夏屈辱求全,苟安偷生。此生死大患也。家父曾言: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長此以往,恐未及五十年,我大宋有如六國矣。”眾人皆嘆。
四十七後,即宋靖康二年,竟如蘇公所言,北宋重蹈六國覆轍,被金所滅,宋徽宗、宋欽宗皆被金兵俘虜,最終客死他鄉,史稱“靖康之變”。
第五卷完,請看第六卷《神秘竊案》
☆、後注
《密室之謎》後註:
1、《教戰守策》一文,是蘇東坡在應制科舉考試時所進的一篇策論。全文共分六段,以“教戰守”為中心,援引史實,淺近比喻,正反論證,發人深省。細細看來,“當今之大患”,果是“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2、“契丹”,遼國建於公元907年,國號契丹,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公元937年改國號為遼,公元983年復稱契丹,公元1066年仍稱遼。
3、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弱的朝代,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在對外作戰上多以失挫求和而告終,最終滅在女真與蒙古人手中。兩宋的滅亡,非兵不利、將無能,而是對內的殘酷剝削與鎮壓(如眾多農民起義軍的失敗),對外苟安屈膝(如澶淵之盟),防民疑將,重用佞臣奸黨;以及由此導致的眾多而不可饒恕的戰略戰術錯誤。
在這個故事中,引用了比較多的軍事謀略知識。因為我在構思故事的時候,正痴迷於讀李炳彥、孫兢的《軍事謀略學》。我寫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想表達某個主題,而不單純是那種巧妙的謀殺案或設置迷局之類,這個故事源於我讀古代兵書時對宋代軍力懦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