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24頁

    (2) 他在《辯護再臨!》中同樣寫道:“(幻想文學作家)是歌唱暮光中的景象與兒時記憶的詩人,只會為敏感的頭腦歌唱。”

    (3) 洛夫克拉夫特向來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持某種鄙視態度,儘管他仍認為它在推動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例如出自《翻越睡夢之牆》中的“反之,弗洛伊德和他幼稚的象徵主義……”

    (4) 反映了洛夫克拉夫特對伊比鳩魯派享樂主義(Epicureanism)的認可,即認為生命的全部意義便在於通過避免痛苦使享受的樂趣最大化,最終達到“極樂”(ataraxia)的狀態。他在論文《論人性之人生》(Life for Humanity's Sake)中曾對此有所表述。

    (5) 這一論點便是他最傑出的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宇宙主義”的作品,如《瘋狂山脈》與《超越時間之影》。

    (6) 洛夫克拉夫特曾在信中寫道:“我認為幽默並不屬於怪奇的範疇——事實上,它的存在反而會稀釋作品的氣氛。”此處他想到的可能是例如王爾德的《坎特維爾的幽靈》或H.G.威爾斯的《缺乏經驗的幽靈》之類的作品。

    (7) 洛夫克拉夫特對科幻作品有著類似的批評。他在《簡評星際科幻作品》(Some Notes on Interplanetary Fiction)中寫道:“對社會或政治的諷刺總是不可取的,因為理智和事後客觀的見解將減損故事在營造氣氛上的功效。”洛夫克拉夫特向來反對以虛構作品進行說教。

    (8) 應是對安·拉德克利夫與其效仿者的影射。詳見後文介紹拉德克利夫的部分。

    (9) 此處觀點來源於瑪格麗特·默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風行一時的人類學論著《西歐女巫秘教》(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其中,默里認為直至17世紀時,有一個由當地原始宗教演化而來,組織體系與基督教旗鼓相當,且遍布西歐的秘教,與基督教對立。此觀點已被現代人類學家證偽,如今不再被學界所接受。

    (10) 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Albertus Magnus,約1200—1280),亞里士多德派學者,聖托馬斯·阿奎納斯的導師。據稱他與惡魔有過來往,並時常研習法術。

    (11) 拉蒙·柳利(Raymond Lully,約1235—1316),加泰隆尼亞作家、柏拉圖派學者,因鍊金術著作而聞名歐洲。

    (12) 諾斯德拉達姆斯(Nostradamus,1503—1566),原名米歇爾·德·諾特雷達姆(Michel de Notredame),一系列預言的作者,之後將其納於《百詩集》(Centuries)中出版,後被教廷列入《禁書目錄》(Index Expurgatorius)。

    (13) 約翰尼斯·特里特米烏斯(Johannes Trithemius,1462—1516),德國修士、神秘學者,是幾部值得留意的宗教與哲學(同時還有密碼學)著作的作者,包括《隱寫術》(Steganographia,1500)與《賢者之石》(De Lapide Philosophorum,1619),後者則由洛夫克拉夫特準確地在《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引用。

    (14) 約翰·迪伊(John Dee,1527—1608),著名的英國政治家、數學家,同時擔任伊莉莎白女王的皇家占星師。弗蘭克·貝爾納普·隆恩在《空間吞噬者》(The Space-Eaters,1927)中將他作為《死靈之書》的第一位英文譯者,洛夫克拉夫特之後便採用了這一設定(見其短篇《〈死靈之書〉的歷史》,1927)。

    (15) 羅伯特·弗拉德(Robert Fludd,1574—1637),英國醫師,玫瑰十字會成員,受帕拉塞爾蘇斯的影響寫有數篇星象學與鍊金術相關作品。洛夫克拉夫特在《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中也提及了弗拉德。

    (16) 薩賓·巴林—古爾德(Sabine Baring-Gould,1834—1924),《中世紀怪奇傳說》的作者。這本書很可能影響了洛夫克拉夫特對《牆中鼠》的創作。

    (17) 蓋厄斯·佩特羅尼烏斯·阿爾比特(Gaius Petronius Arbiter,27—66),羅馬尼祿統治時期的一位朝臣、小說家、諷刺作品《諧謔錄》(Satyricon)的作者。這裡所說的是其中第62章 的內容。原書如今只有少數章節存留。

    (18) 應該來自散文小說《變形記》(Metamorphoses),又名《金驢記》(The Golden Ass)。阿普列烏斯的其他作品均為哲學作品。

    (19) 普羅克洛斯(Proclus,412—485),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派學者,似乎在自己一篇名叫《為何靈魂出竅與還魂值得相信》(Pos dei noein eisienai kai exienai psychen apo somatos)的文章中複述了弗勒乾的故事。

    (20) “埃達”是兩部關於北歐神話的冰島古代文學作品合集《老埃達》(The Elder Edda)與《新埃達》(The Younger Edda)的統稱;第一部 完成於8世紀—12世紀,第二部則完成於13世紀。

    (21) “薩迦”是12世紀—13世紀時與北歐神話、歷史相關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統稱。不過與洛夫克拉夫特提到的不同,這些作品均以散文的形式呈現。

    (22) 莪相(Ossian)是古代愛爾蘭著名的吟遊詩人,相傳他生活在三世紀,並創作了大量的詩歌。蘇格蘭詩人詹姆斯·麥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1736—1796)曾用英文發表了一些詩篇,聲稱譯自莪相的原詩,一時風行於世。但很多人懷疑是麥克弗森根據古代傳說自己創作的。這些詩歌在當時歐洲文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推動了浪漫主義運動的產生與發展。

    (23) 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在作品中也多少使用過這些元素,諸如《畏避之屋》《鍊金術士》《墳墓》《屋中畫》《異鄉人》《獵犬》《潛伏的恐懼》《牆中鼠》《霧中怪屋》《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魔宅夢魘》。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2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