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52頁

    11月17日,我們經過富蘭克林島,西方天際的山脈暫時消失了;第二天看到了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山和特羅爾山,以及更遠處的帕里山。冰架低低的白色邊緣向東延伸;如同魁北克的懸崖峭壁一般樹立,高度達兩百英尺,在此結束向南航行。下午我們駛進麥克默多灣,停靠在冒著濃煙的埃里伯斯火山背風處,臨近海岸的海面上。埃里伯斯火山頂上覆蓋著厚厚的火山渣,山峰高達一萬兩千七百英尺,背靠東方天際,像極了日本畫中的神聖富士山;其身後如幽靈般聳立的特羅爾山,海拔一萬零九百英尺,是座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仍不時噴涌著陣陣濃煙,考察隊中的一個研究生助手——聰明,年輕的丹福思——指著白雪皚皚的山坡上流淌的岩漿,說此火山於1840年被發現,七年後愛倫·坡受此啟發而創作出一首詩歌:

    ——像火山岩漿在無盡地奔騰,

    那硫磺的狂潮滾下了耶涅山,

    在極地那世界盡頭的國度;

    它一面悲吟,一面滾下了耶涅山,

    在北極那荒寒的領土。

    丹福思讀了很多有關荒誕詭異題材的書籍,經常談論起愛倫·坡。我本身對愛倫·坡也很感興趣,這源於愛倫·坡唯一的一部有關南極的長篇故事——充滿詭異神秘色彩的《亞瑟·戈登·皮姆的自述》。空寂的海岸上,背後巍峨聳立的冰架,無數可笑的企鵝發出刺耳的尖叫聲,扑打著翅膀;海水中可見肥碩的海豹,遊動或往大塊緩慢移動的冰塊山上爬。  

    藉助小船,最終在短暫午夜過後的9日凌晨時分,我們艱難地在羅斯島成功登陸,從每艘船上各拉一條繩索,準備採取褲形救生圈的方式卸下物資補給。儘管斯科特、沙克爾頓都早在我們之前考察過此地,但第一次踏上南極土壤,我們的心情仍是異常激動而複雜。我們位於火山山坡下冰凍海岸上的營地只是臨時的;大本營仍設在“阿卡姆號”船上。我們卸下所有的鑽探設備、雪橇犬、雪橇、帳篷、供給、汽油罐、融冰裝置、普通攝像機和航拍攝像機、飛機零部件和其他必要物品,包括三台攜帶式無線電報設備(其他的在飛機上),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南極大陸任何地點和位於“阿卡姆號”上的大型電報設備取得通信。“阿卡姆號”上的電報設備則將新聞報導稿通過《阿卡姆GG報》雜誌旗下位於麻薩諸塞州金斯波特角的大功率無線電收發站向外界發布信息。我們希望在南極的一個夏季期間完成此次考察任務;但是如果不能完成,我們將在“阿卡姆號”上過冬,在冬季結冰來臨之前“米斯卡塔尼克號”則往北行駛進行補給,等待下個夏季來臨。

    我在這裡就不贅述我們前期的準備工作了,這些報紙上早有報導:在羅斯島幾個地點成功鑽探,帕波第的鑽探設備為我們提速不少,甚至在堅硬的岩石層也毫不費力;小規模嘗試融冰設備;利用雪橇,帶上物資補給危險攀登冰架;登頂冰架,安營紮寨,組裝好五架飛機。科考隊成員的健康狀況——二十個人和五十五隻阿拉斯加雪橇犬——非常好,雖然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未碰上什麼令人難以忍受的嚴寒天氣或極端惡劣風暴。大多地區,氣溫計在華氏0度和華氏20度或25度以上區間內波動,在新英格蘭地區的過冬經驗讓我們很好地適應了目前這種惡劣氣候。冰架上的營地是半永久性的,用來貯存汽油、物資、炸藥和其他物資。四架飛機足以運送科考所需的設備,第五架飛機和一名飛行員以及兩名船員留在這個營地,以防我們在損失四架飛機的情況下,仍能藉助第五架飛機安全回到“阿卡姆號”。我們在此物資貯存營地向南六百英里至七百英里南極高原上搭建了一處永久營地,這裡遠處有比爾德莫爾冰川,之後當飛機運送完科考設備後,我們會用其中一至兩架飛機來往於此物資貯存營地和永久營地。儘管幾乎所有傳聞都提到從高原席捲而下的那些駭人狂風和風暴,我們還是決定不再搭建中轉營地;基於經濟性和效率性的考慮,我們決定冒險試試。

    無線電報里提及的那場四小時連續不間斷的驚心動魄的航行,發生在11月21日,我們飛越西面聳立著巍峨群峰的冰架,令人窒息的死寂中只聽得見發動機的轟鳴聲。大風只是一時影響了飛行,而且無線電羅盤成功帶領我們穿越了一片迷霧。航行至南緯83度和84度之間時,前方出現大片高聳地帶,我們知道這是到了比爾德莫爾冰川,世界上最大的山谷冰川,冰凍的海洋變換成了褶皺冰川和群山地貌。我們終於進入了這片亘古不變的白色終南之地啊,當我們意識到這件事時,注意到東面遙遠的南森山山峰,直插天際,幾乎高達一萬五千英尺。

    在南緯86度7分、東經174度23分,冰架上成功搭建一處永久營地,雪橇的靈活性和飛機的短距離飛行,讓我們可以快速移動,在不同地點都完成了高效鑽探爆破作業;11月13日至15日,帕波第帶領兩名研究生——格德尼和卡洛爾——雄心勃勃地試圖向南森山上攀登。我們所在位置大概在海拔八千五百英尺左右,在某些地點,地面冰雪層向下鑽十二英尺,便能觸碰到堅硬的土地,我們在很多地點使用了融冰設備和沉管爆破設備,收集到不少礦物標本,這在之前從未有人做到過。前寒武紀花崗岩,比肯砂岩的成分證實了我們的猜想,和西面主體大陸結構一致,卻和東面南美地區有少許差異——我們當時認為這裡由於羅斯海和威德爾海交匯,從而導致一小塊陸地從主體大陸分離,儘管伯德一直對這一假說持否定態度。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5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