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2頁

    一邊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一邊喝著烈酒,我跟龍哥聊了起來。

    龍哥的聲音不再猥瑣和囂張,而是帶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滄桑,開始給我講述起了關於高句麗蠻城,關於日本陰陽師起源的事情……

    毋容置疑,日本,是華夏文化的另一種傳承。哪怕這傳承已經在長達千百年的時間裡面變得有些面目可憎,已經有些數典忘祖,已經有些忘恩負義。但不得不說,日本文明,的確是華夏文明的一種傳承……

    而在玄學上面,就表現得極為明顯了。

    在日本玄學界,占據著最強大的兩股力量,分別是日本神道教和陰陽道。

    神道教簡稱神道,原本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源於薩滿教,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的一種,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

    在最早的時候,日本的神道教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算是一個無名有實的樸素宗教。一直到了差不多公元5至8世紀時期,中原地區的佛教經過朝鮮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開始有了信徒。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神道教的信徒們才創造了“神道”一詞,用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  

    可是讓神道教信徒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把注意放在了佛教徒的身上,卻沒有注意到,早在三國時期,從東吳傳入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陰陽家的後續流派陰陽道,在緩緩地壯大起來……最終,取代了佛教,成為了跟日本國內的神道教並列的兩大宗教。

    其實準確地說,陰陽道並不算是一種純粹的宗教信仰。因為陰陽道,是沒有自己供奉和信仰的神明的。它認為,世間萬物都分為陰陽、五行,按照自然的規律運轉著。沒有至高的神明,只有強大的各種神物,陰陽師可以通過契約跟這些強大的神物達成某種主僕關係。

    所以說,日本的陰陽師,其實算是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家的隔代傳承了。當然,這要算是不肖子孫的。

    陰陽道的情況,相對來說比較的複雜。三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烽煙四起,戰火紛飛。各路有勢力的諸侯逐鹿中原,爭霸天下,而無數的道家方士,也都紛紛入世,加入到各個自己看好的諸侯門下,為他們效命。

    其中,陰陽道的兩個傳承者,是兩個兄弟,就投入了東吳的陣營之中。這其中後續又發生了什麼複雜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最後這兩個兄弟居然和東吳反目,和其他歸順東吳的方士發生了激烈的鬥法廝殺!  

    最後,兩兄弟走散了,弟弟帶著身上的半部《陰陽占事錄》逃到了當時的日本,定居了下來。哥哥則帶著另外半部《陰陽占事錄》逃到了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政權處尋求庇護,那個政權就是高句麗。

    時光飛逝,千百年的時間過去。在中國道家玄學門派中本來不算強大的陰陽道居然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甚至一躍成為了日本兩大玄學勢力之一,跟日本的國教神道教分庭抗禮。更是出現了強大無比的三大陰陽師家族,族中奇才輩出,滲透了日本的政軍商各界,呼風喚雨。

    三大陰陽師家族,都分別繼承了當初那從東吳逃到日本的弟弟身上的《陰陽占事錄》。三大家族的高層也都知道,日本陰陽師的源流在中國,而這源流從一開始就是殘缺不全的!

    於是,為了補全日本陰陽師的傳承,恰好也借著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契機。日本國內的三大陰陽師家族經過商議,由賀茂家牽頭,帶著另外的兩支陰陽師家族共同跟侵華日軍一同進入中國,尋找當初三國時期,日本陰陽師老祖宗的哥哥帶到高句麗的那剩下的一半《陰陽占事錄》。而高句麗的核心統治區域,就是現在的中國東北三省的區域……

    所以,在三大陰陽師家族對日本強大的影響和控制之下,侵華日軍首先就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其實最直接而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賀茂家帶領其餘兩家陰陽師,挖地三尺,尋找另外的半部《陰陽占事錄》!  

    要知道,三國時期距離秦漢不遠,可以說是歷史學意義上的“神話時代”和“史實時代”過渡之後的一個殘缺。當時的道家玄學方士們,傳說有著遠比現在強大無數倍的能力。比如諸葛亮的借東風,真的是運氣麼?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那是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強大的道家方士!是他自己施展術法,喚來了那一場東風。

    可想而知,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術法典籍,會強大到什麼程度。半部《陰陽占事錄》就在華夏之外再造了一股強大到極點的玄學勢力,分裂出日本三大陰陽師家族。如果能夠找到剩下的半部……

    估計那些小日本想想就激動得睡不著覺了。

    經過強大的侵華日軍勢力在東北三省的搜索,他們最終發現了一些線索。原來當初日本陰陽師的老祖宗的哥哥從東吳逃到高句麗之後,居然獲得了國師的封號,在高句麗一時執掌權柄,風光無限。

    後來,他好像發現了一些什麼情況,便徵集了大量的士兵,調集高句麗的軍事力量,在現在興安嶺一帶,大興土木,進行建設。居然憑藉著大量的人力,硬生生地在蠻荒無比的原始森林之中,建立起來一座恢弘的城池。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