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除了鳥,有很低的機率見到蓑白。蓑白為了找青苔與小動物,有時不自覺從樹林跑上田埂。蓑白是益獸,可以改善土質、驅逐害蟲,因此受到保護,農民更將它當成神明下凡、福徵吉兆。普通的蓑白體長從數十公分到一公尺,鬼蓑白可以大到兩公尺以上,渾身長滿觸手,蠕動著細長的身體往前爬,充滿威嚴的模樣確實足以稱為神獸。
其他受人崇拜的生物,還有青蛇的白子(白蛇)及錦蛇的黑子(烏蛇)。但兩種蛇碰上蓑白就會從頭被呑掉。當時的民間信仰如何詮釋這種現象,如今不得而知。
孩子們上高年級後要繼續遠征,前往本町最西邊的櫟林鄉;或是到比白砂鄉更南之處,波崎海岸坐落著成排美麗沙丘;又或是到一年四季百花盛開的利根川上流沿岸。岸邊有琵嘴鶸與白鷺鷥,偶爾會見到丹頂鶴。我們會在河邊的蘆葦叢中尋找大葦鶯的巢,或上山鑽進芒草原找芒築巢的巢,這都很有趣。尤其芒築巢的假蛋,是愛好惡作劇的小鬼最順手的玩具。
但無論再怎麼五花八門,八丁標內的大自然都不真實,只是觀賞模型般的人工造景。好比說町上曾經設置過動物園,關著猛獸的鐵籠內側在本質上與外側並無不同。我們見到的大象、獅子、長頸鹿,都是咒力創造的擬象、假獅、長頸鹿騙,就算逃出鐵籠,對人類也沒有危害。
八丁標內的環境,對人類來說徹底安全。我後來得知這件事時十分氣憤,但兒時無論在山林中如何闖蕩,都不曾被毒蛇咬或受蚊蟲叮,我們從未懷疑過什麼。八丁標內沒有任何一隻有毒牙的蝮蛇、赤煉蛇,只有無毒的青蛇、縞蛇、白斑蛇、黃頜蛇、腹煉蛇、念珠蛇等等。而森林裡的檜木、花柏等樹木會分泌極強的氣味,殺死對健康有害的孢子、虱子、恙蟲與細菌。
孩提時代也少不了年節喜慶。我們町上許多歷史悠久的慶典與節氣,精心打造四季的生活節奏。隨手列舉就有春天的追儺、御田植祭、鎮花祭,夏天的夏祭(又稱怪物節)、火祭、精靈會,秋天的八朔祭、新嘗祭,冬天便讓人想起雪祭、新年祭,左義長祭。
小時候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追儺儀式。
傳說中,追儺的歷史長達兩千年,是最古老的儀式之一。孩子在追儺當天被叫到廣場,戴上白粉塗抹黏土做成的「純潔面具」,擔任儀式的「侲子」。
我從小就很怕這項儀式,因為出現在儀式中的兩張鬼面具實在太駭人。
鬼面具有「惡鬼」、「業魔」兩種,「惡鬼」看來是一張哄堂大笑的邪惡笑臉。關於儀式的知識在往後解禁,我查了惡鬼的由來,還是不清楚設計典故。最接近的應該是古代能面的「蛇」面具,它是代表人類化為鬼怪的三能面之一,分為「生成」、「般若」、「蛇」三階段,蛇是最後階段;「業魔」的面具又是另一種風味,充滿讓人惶恐的苦悶,面部溶解扭曲,不成人形。
追儺的儀式程序如下:廣場鋪滿白沙,東西兩邊點起篝火,首先由二、三十個侲子進入廣場,以獨特節奏邊跳邊唱:「趕鬼呀──趕鬼呀──」接著,飾演驅鬼人的方相氏從後方登場。方相氏穿著傳統服裝,手拿大矛槍,最搶眼的是臉上的四眼黃金面具。
方相氏與侲子一起繞圈唱著:「趕鬼呀──」,到處撒出驅邪避凶的豆子;豆子扔到觀眾身上,觀眾須合掌承受。接下來突然進入恐怖的場景,方相氏一個轉身,手上的豆子全扔到侲子身上。
方相氏大喊:「邪穢在其中」,侲子跟著齊聲附和:「邪穢在其中」。兩個孩子負責演鬼,事先混在侲子中,聽了這喊聲便要拔下臉上的「純潔面具」,底下是前述的「惡鬼」與「業魔」面具。
我在儀式中扮過侲子,這幕始終讓我毛骨悚然,有一次我身邊的侲子突然變成惡鬼。接下來,侲子要拋下惡鬼,一鬨而散,大家應該真的被嚇跑了。方相氏接著喊:「邪穢去其外」,拿起矛槍追趕兩隻鬼,兩隻鬼假裝抵抗一會,等到全員喊起:「邪穢去其外」就逃得不見蹤影,儀式到此結束。
我現在還記得,覺拿下侲子面具時,他的臉色讓我嚇一跳。
「你臉色好差。」
覺發紫的嘴唇抖個不停。
「早季還不是一樣?」
我們從對方的眼中看見自己心底的恐懼。
此時,覺瞪大眼睛,抬頭作勢要我往後瞧。我回頭看到方相氏回到後台摘下黃金面具。全町公認咒力最強的人才能在追儺中擔任方相氏。在我的記憶中,鏑木肆星先生從沒讓出這個位子。鏑木肆星先生察覺我們在看他,對我們露出微笑。不可思議的是,他摘下方相氏面具後,下方還有一個遮住上半臉的面具。據說從沒人見過他的真面目,他的口鼻看起來相當平凡,但雙眼隱藏在漆黑的玻璃中,有股詭異的壓迫感。
「嚇到了嗎?」
鏑木肆星先生的嗓音低沉渾厚,覺敬畏地點頭。鏑木肆星先生接著望向我,盯得稍久。
「你還挺喜歡新東西。」
我不知如何回應,僵住不動。
「不知是吉,還是凶呢?」
鏑木肆星先生帶著有些輕蔑的微笑離開了。我倆像著了魔,好一陣子愣在原地,覺率先低聲開口。
「聽說他要是認真起來,咒力足以把地球劈成兩半呢……」
我不認為覺的鬼扯有什麼可信度,但當時的光景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