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66頁

    我現在所在的行星,便處於這樣的特殊三體系統中,並且正是處在這個系統引力平衡的中心點上,所以,這顆行星不會被拉入三體中任何一方的軌道中,不會繞這三體中任何一方作公轉,只是在這個引力平衡點上靜靜的作著自轉!反而是這三顆恆星形成的三體互旋運動,倒有點像繞著這顆行星作公轉!

    也因為如此,這顆行星同時被三顆恆星的光所照射,整個表面都被光芒覆蓋到了,沒有任何一處有黑暗的時刻,所謂的‘日不落’也就是如此了……不過,雖然是‘日不落’,但用肉眼看的話,這裡也不是全天候都是可見的!

    因為這裡雖然沒有白天與黑夜之分、沒有光與暗的交替,但是卻有直光與曲光、同步與異步的光線交替!

    我仔細的檢測過這三個恆星釋放出的光子,發現它們釋放出的光子與太陽所釋放出的並沒有什麼差別,之所以會產生出曲與直、同與異的光線交替,主要原因不在於恆星,而在於所處的這顆行星本身。

    這顆行星的表面有著一種奇怪的氣態物,不僅分子的形狀像一根根微型的晶絲,而且還帶有周期性的磁場變化——每當這種氣態物的磁場變強成,其晶絲般的分子便會懸浮起來,按著磁感線的方向,根根首尾相接進行排列,形成出無數肉眼不可見的彎曲晶線,就像是一根根微型的光纖,光線在其中穿行,就像是在光纖中傳輸一般,會因為“全反射”效應,不能穿透晶線作直線運動,而只能順著晶線的彎曲線路走。  

    當這種氣態物的磁場分布很有規律時,磁感線都是同步平行彎曲的,順著磁感線排列的晶線都是同步彎曲的,因此使的光線也只能跟著同步彎曲;而當這種氣態物的磁場到了分布凌亂的時段,每調磁感線不再同步平行時,光線便跟著變成異步彎曲了;只有在磁場減弱消失,“晶絲分子”紛紛下沉,不再懸浮於空中的時間段里,光線才能正常的直線傳播。

    說來也怪,這種氣態物所帶的這種周期性變化的磁場,其周期變化的規律,剛好和恆星光線相交替的時間相吻合——當輪到另一個恆星的光照射這片地域的時候,空氣中,這種氣態物所帶的磁場剛好也輪到周期轉換了——這才造成了恆星交替,光線的屬性也跟著交替的假像!不過,我一直沒有找到它們之間吻合的緣故!

    ……

    讀取到這裡,這段信息也結束了,吳雲斌舒了一口氣,心道:原來,造成曲光的原因竟然是如此,只是因為“全反射”的效應而已!呵呵!“全反射”這種效應並不罕見啊!包括光纖在內,幾乎所有傳輸光信號的線路,利用的都是“全反射”的原理……沒想到,如此常見的效應,竟連闡提都沒有猜到,看來,他的思維也有盲點的時候!  

    唏噓了一陣,他接著繼續讀取下一段:

    “探測分析完這片星域的光線情況,我調整了一下四季輪盤,將探測的重點轉向了這顆星球的內部。

    經過我仔細的測繪,我發現,這顆行星的內部情況很特別,與絕大部分固態行星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它像是沒有經歷過演變融合一般,只是由六塊‘岩餅’組合拼疊在一起,每塊‘岩餅’之間依然涇渭分明,並且,這種分明的界線就在緯度上——南級盡頭到北級盡頭有180個緯度,而這六塊‘岩餅’,每一塊的厚度剛好是30個緯度,因此,南緯60°、南緯30°、赤道、北緯30°、北緯60°這五條緯度線,剛好就是這六塊‘岩餅’之間的分隔線!

    而且,有趣的是,這六塊‘岩餅’的拼疊,是按照顏色深淺從南至北進行的——顏色最淺的淡灰色‘岩餅’處在北極位置;北極往下,處在北緯60°至30°之間的,是稍深的土灰色‘岩餅’;再往下,處在北緯30°至赤道之間的,是比稍深還略深的銀灰色‘岩餅’;繼續往下,處在赤道至南緯30°之間的,是比較深的青灰色‘岩餅’;再繼續往下,處在南緯30°至南緯60°之間的,是顏色更深的銀青色‘岩餅’;最後,處在南極位置的,是顏色最深的深銀色‘岩餅’!  

    並且,這六塊顏色深淺不一的‘岩餅’之間,還有著一個規律——它們都能釋放出一種能夠影響人腦思維速率的斥力,而且,是顏色越深的‘岩餅’釋放的這種斥力越強,對人腦思維速率的影響強度越大!不知道當初是如何拼疊在一處的?”

    ……

    嗤嗤!

    這段電波碎點信息到了這裡,也結束了!

    吳雲斌又是嘆了口氣,心道:看來,我經過的土灰色荒原與銀灰色地域的分界線,就是百花蒼雲所說的“岩餅”之間的界限了!沒想到,這個星球竟是由六塊“岩餅”拼疊而成!不知道這六塊“岩餅”是經歷了怎樣的一番運動過程?

    第157章 高能級粒子,反向時間軸

    第四十六章 反向時間軸,鏡像宇宙

    將已讀取的信息稍作整理後,吳雲斌發現,百花蒼雲記載的可讀信息只剩下兩片了,於是又沉下心,打算一股勁將這最後兩片可讀信息讀取完。

    這兩段信息中,第一段還是與時間之花世界的探索有關,剛好與上一段信息相接,記錄的是這顆星球的形成過程及原因。只見百花蒼雲在其中記敘道:  

    “了解了這顆星球的大體狀態後,我花了更長的時間,對它的形成與起源、以及與三體系統的關係進行了更深入的探測!

    我發現,在這個三體系統的外圍引力圈上,環著一圈密集的隕石帶,其中的隕石大小不一、呈碎塊狀,不知道是不是一些大型行星毀滅後形成的;而在這圈隕石帶外面,更有極為龐大的暗物質雲團存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可以說,整個三體系統都處在這片暗物質雲團的包圍之中。

    不過,三體系統與這片暗物質雲團並非一體——暗物質雲團與三體系統之間不僅存在著極強的相斥作用,而且二者的運動軌道與運行速度也截然不同。三體系統現在之所以在暗物質雲團內部,是因為二者的運動軌道剛好有一個交叉點,而三體系統的運行速度又極高,在交叉點與暗物質雲團相遇的時候,正好能夠克服掉二者間的相斥作用,闖入暗物質雲團內部,形成了現在的狀態!

    現在,三體系統還是在暗物質雲團中高速穿行著,到了一定時期,就會從暗物質雲團中穿行出去,之後各奔東西,直到運動到二者軌道的下一個相交點,才能再次相遇!

    這種相交相離的過程如果完成一個輪迴,按照多四季的角度,可以歸於一個四季——如果以現在的相交時期為春季,那麼這一次相交之後的相離則為夏季!

    我現在還無法推論出,在相離的夏季中,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只弄清楚了這個世界的形成,與春季的這種相交狀態密切相關——因為暗物質雲團與三體系統相斥,三體系統闖入其中後,受到了極大的擠壓,系統外圍的隕石群中,有那麼六個塊頭小的隕石塊克服不了這種擠壓,運動軌道被擠向了三體系統內,與此同時,三體系統本身的引力也對這六個隕石塊進行了巧妙的拉扯,最終,在這種合力引導下,這六個隕石塊不斷被加速著向系統中心運動,並在系統中心相遇、碰撞……而結果,是產生出了極其可怕的衝擊與高溫,在這種衝擊與高溫下,這六塊隕石不僅本體被衝壓的更扁,變成了一塊塊餅狀的岩塊,而且,它們的表層也都被高溫所融化,表層與表層的相互接觸面被融在了一起,冷卻後,凝固形成了我腳下的這個整體的星球。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6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