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02頁

    《易經》

    我看著老頭子,心頭很是鬱悶。

    這是要讓我當老師去呢,還是當老師去呢。。

    還《易經》,我還月經呢。

    靠!

    可老頭子卻搖了搖頭。

    他說,《易經》是那個時候修道人的中心思想,每個學道的人都必須先懂得易經,我以為是真的,後來通過歷史的了解才懂得易經在秦朝時期還沒有出來呢,好像是還沒有出來,資料也顯示的不全,反正我是被老頭子又騙了。

    廢話不多說,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我辛苦學習易《易經》的時間了,可剛學了兩天,老頭子就找到我,說可以了。

    我有些納悶,不是吧,這麼快?

    ☆、273 九字真言

    臨、兵、斗、者、皆、陣、列、前,行!

    我一遍一遍的念著這幾個字,心頭是極度的鬱悶啊,這老頭子不知道是抽了什麼瘋,竟然能要我念這九個字,而且一念就是好幾天,這幾天什麼東西都不教我,就讓我念這幾個字。

    他也就只是告訴我,這九個字是道家的九字真言而已,很重要的,讓我好好念就可以了。  

    而這一天,我決定。。。

    不念了,就這九個字,早就念會了,還念啊,再念自個兒什麼都沒學,反而成了傻子了,所以在老頭子來找我的時候,我易經躺在地上睡覺了。

    老頭子一見我竟然不好好學習,還睡覺,當下火就上來了,作勢要打我,我裝作一臉可憐的樣子,問老頭子說我都背的滾瓜爛熟了,還念呀,再念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啊。

    就看見老頭子無奈的搖了搖頭,說也罷,也罷,這九個字雖說奧義,可你個小孩子也學不太懂的,就給你解釋解釋把。

    九字源自東晉葛洪的《抱朴子內篇·登涉》:‘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斗者,皆陣列前行,常當密祝之,無所不辟’。意思是說,常默念這九個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惡。東密受到我國道教的影響(使用護咒法),可是在抄錄這九個字時,把‘陣列前行’誤抄成‘陣列(裂)在前’,而沿用至今,隨著日本動漫的引用,更為國人熟知。

    有些想要發瘋了,什麼個意思啊,日本動漫都出來了,我問老頭子想挨抽是不,老頭子笑了幾聲,解釋說日本的陰陽師就是從咱們中國帶過去的,只不過帶過去的時候,他們似乎學錯了一些什麼東西,不過錯也就錯了,他們也一直用到了現在。  

    我點了點頭,這些我倒是明白,不過這九子真言的最後兩字,到底是前,行,還是在前啊,問老頭子這個問題,老頭子自然是前,行啊,別看只有一字的差別,其中的本質,可是大的很呢。

    而我則是撇了撇嘴,還本質呢,什麼本質我都沒看見。

    九字真言,又名奧義九字,分別為: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九字,與之相對應的九個手印,說是九個,其實不過是個虛名,可以從中化出恆河沙數的手印來,又名奧義九字切,分別為:不動根本印(獨占印、普賢三昧印)大金剛輪印外獅子印內獅子印外縛印內縛印智拳印(知券印)日輪印寶瓶印(隱形印)

    所以說,這九字真言在道家道法中,占據這很大的作用,因為這九個手印,可以說是道家的中心了。

    聽完老頭子的這一番解釋,我倒也懂得了一些,其實意思就是教我手印唄,早說嘛,手印神馬的,聽著最NB了。

    不過老頭子說這九子真言可不是那麼好學的,老頭子雙手負在身後,高深莫測的繼續跟我解釋道。

    臨者,明天地所在,悟萬物本來,人如其中全三才之意。臨者感悟天地,感悟自然,感悟我居其中的真髓。若能時刻感覺天地,萬物的存在,這就達到了臨字的本義,應該是臨字作為修行的本義。  

    兵者,由臨而進,此時天地已明,陰陽已現,身內龍虎初啼,有爭鬥之意,當更進溫養,以待咆哮之時。

    斗者,此時身內天地分明,龍虎咆哮,上下爭鬥,又有調和之意,宜靜養龍虎待其鼎盛而調和陰陽。

    者者,者乃成相之意,與此當顯真意。龍虎上下而行,於玄關而合陰陽相遇,如春陽融雪,又如潑火遇油,自然而一點本源現於混沌之中,活潑潑,圓融融,得大藥而金丹成。

    皆者,與此當明無內無外,天地如我,我如天地,皆同一理,不可躁進,不可強求當溫養自然,漫求嬰兒,九月功成,自然元神內現,此刻誰是我?我是誰?無分彼此,皮囊元神本為一體何有彼此,皆是我,又皆非我。於此則天地為過客,黃庭有我而獨居。

    陣者,神居黃庭,則萬物可為掌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道不仁以天地為芻狗,世間浮華當雲煙而過,入眼而不迷,入耳而不惑,入口而不味,入鼻而不嗅,觸身而不墜,入神而不思,當悟卻本性還歸本來,面目一明自然超脫。陣者,天地為棋,蒼生為掌,萬物有而神不惑。

    列者,與此本來已明,面目一新,當繼續精進,時刻一至自然超脫輪迴,天地合一,與道同存。列者,乃列天地之意,超脫之喻,此時天地之間有其位,萬物之內有其名是為列。

    前者,於本來之處當悟天地輪迴之意,天地合一是為終,亦是為始,須知此輪迴乃道之輪迴天地之輪迴,循環往復,當於靜念處體會道之義理,道之本義,則可不惑於所得,不惑於所成,列天地而不墜,臨萬物而不迷。前者,進也,不思,不昧,不惑,循天地而演萬物,得大道而不退本源。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0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