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雖然只在剎那間我就恍然大悟,剛剛在那密閉的甬道里,我並未失聰,也未變啞,而是那裡岩石的材質的問題,但我依然是喜悅難當,有種重獲新生的感覺。
坡度逐漸變緩,速度漸漸放慢,我居然沒被射出去。而是穩穩地落了地。
抬眼一看,眼前是祭壇一樣的建築,非常的開闊,大氣,氣勢恢弘得讓我嘆為觀止。
巨大的岩石穹頂下,是一個由一級級的台階呈環形向上開鑿出的方圓二十餘丈的巨大環形平台。我數了下,總共有九級。每層平台的立面上都刻滿了雲紋。而從我落腳的地方修了一條筆直的一直通到最上層的路。
最外層的一圈等距離擺放了九個一模一樣的青銅面具。
每個面具都十分巨大,有我的肩膀高。跟甬道中看到的面具長相差不太多,但最奇怪的是它們的眼睛,象兩個棒棒一樣突出了眼眶,立在外面。
太誇張了,誰的眼睛能長成這樣啊?
第三層的台階對應的位置上矗立著九個青銅人,神情肅穆,每人都雙手環握著一根巨型象牙。
最上層一圈,等距離跪著九個青銅巨人,雙手上舉,各托著一隻勾嘴巴的青銅大鳥,大鳥的頭頂上有一輪狀圓盤。
我好奇跳上去一看,裡面盛滿了油脂,原來是燈啊。
拾階而上,看到平台中心處有一長約5丈,寬、高各3丈左右的巨型石槨。這槨的造型極為古樸,平頂,門窗齊全,彩繪線刻,十分的精美。
細一觀察,不得了,這石槨的底部連個縫隙都沒有,與平台根本就是一體的!
也就說石槨不是從別處刻好安放上去的,而是本身與平台就是一塊大石,生生鏤刻出來的!
而我剛才在最下一層台階時已觀察過,那台階與岩壁也是一體的。
也就是說,這整個洞窟真的是如假包換的硬生生在這大山肚腹里掏出的一個洞。
天吶,簡直就是巧奪天工啊!這得是什麼樣的工匠啊,能做到如此精準的定位?難道這世上還有比魯班更神的工匠嗎?
石槨的門上落了一把,很是眼熟。
走過去一看,那鎖泛著美麗的綠色鏽花,刻滿了雲龍紋,造型古樸,青銅打造。
咦?這鎖怎麼和藏經閣的那把鎖長的一個樣啊?
我撫著鎖把玩著,心想,嘿,可下找到它家親戚了,沒想到它們還是批量生產的。
我最喜歡這些青銅物件了,也不知當時的工匠怎麼就那麼巧,能把這些東西做得如此精細。
摸著摸著,猛然想起下山時走得急,藏經閣的鑰匙忘了給方丈,怕丟一直掛在脖上貼身放著呢。不如試試,看能不能打開這把鎖。
我忙拿出鑰匙往鎖里一插,還真進去了。反手一擰,“咔吧”一聲,大鎖應聲而開。
我把鎖拿在手上把玩了一陣,怎麼看怎麼喜歡,愛不釋手的。想它在這大石窟里看著這破門,連個欣賞的人都沒有,怪委屈的,還不如讓我收了它,來疼它吧。
心裡嘿嘿笑著,便把鎖收入囊中。
把青銅門栓拉到一旁,伸手去推,咦?還挺沉的,居然紋絲未動。再下手時便加了念力,果然,那門象被施了魔咒一般,咯吱吱地被推開了一道大縫。
走進去,只見裡面正中停放著一口長約2丈,寬、高各1丈左右巨大的石棺。
這石棺和外面的槨一樣,也是和下面的岩石地面連成一體的。也就是說,這槨內的空間也是從一塊大石中鏤刻出來的。
這得多精準的工藝和技術才能做到啊!我再一次為先人的智慧所折服。
石棺做得非常精細,上面刻滿了彩繪圖畫,很是精美。
我仔細去看,發現這些圖案畫都是敘事的。一長面上刻著的是山水,山中有一個個的小洞,從洞裡走出一群人,交領左衽,髮髻也在左側。
奇怪,怎麼這些人和山下村子裡的人一樣的裝束?難不成裡面躺著的是他們的老祖宗?
第六十五章 石棺內的喘息
我又往下去看,一下就愣住了。這群人里打頭的是一個雙眼支在眼眶外的大鼻闊嘴的人,和那面具上的人長得竟是一個樣!
我心中一突,不會吧?這世上還真有長相如此奇特之人?
我穩住心神繼續去看,卻見那人手裡捧著只胖乎乎的小蟲,躬著身子似乎在吐絲。
靈台忽的一亮,我一拍腦門,真是的,怎麼竟然把他給忘了?
《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
蠶叢擅長種桑養蠶,是蜀人的先王。他不就是長了一雙棒棒眼嗎?
哈哈,當初看到這段文字時沒在意,還當是先人誇張的說法。以為“其目縱”,不過就是眼睛外突,是個鼓鼓眼罷了,沒想到還真是縱目啊。
可話說回來,這人怎麼會長著和螃蟹一樣的眼睛呢?這不是畸形嗎?這樣的眼睛還能看到東西嗎?我的心裡冒出了一連串的疑問。
但顯然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人家不但能看見,而且還活得好著呢!
接下來的畫面刻畫的就是這個縱目之人在教一群人如何種桑養蠶、抽絲剝蠶和紡紗織布。
看來這人是蠶叢,沒錯了。
第三幅畫面刻畫的是人們豐衣足食,圍著蠶叢載歌載舞,快樂生活的場面。
嗯,看來他這人還是挺受愛戴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