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小蟲聞言,振翅歡鳴,似乎在報知主人:我贏了。成名大喜,與少年共同賞玩,忽然間跑來一隻公雞,急沖而至,張嘴朝蟋蟀便啄。成名大驚失色,連連呼喊。小蟲輕輕一跳,後退兩尺,大公雞一擊落空。隨即咯咯前進,步步緊逼。轉眼蟲已在爪下,成名倉促間不知如何救援,急得連連跺腳,臉無血色。
就在此時,大公雞突然一聲哀鳴,原地亂轉,搖頭晃腦,脖頸伸縮,情狀十分痛苦。定神一瞧,小蟲不知何時,已跳落雞冠,此刻正用力叮咬。成名驚喜交加,小心翼翼將蟋蟀取回,珍而重之藏於竹筒。
翌日,成名將小蟲進獻縣令,縣令見蟲幼小,大聲呵斥。成名述說蟋蟀異狀,縣令不信。取來一隻促織,命小蟲與之爭鬥,連斗七八隻,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又命小蟲鬥雞,果如成名所言,猛不可擋。縣令大悅,賞賜成名,將小蟲獻給巡撫,巡撫獻給皇上,附上奏摺,大讚小蟲驍勇。
既入宮中,小蟲縱橫無敵,斗遍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等各類進貢之上等蟋蟀,每戰必捷,無出其右者。小蟲每聞琴瑟之聲,則翩翩起舞,皇帝大悅,頒下詔書,賞賜巡撫名馬錦緞。巡撫賞賜縣令,縣令賞賜成名,免其賦役,准他進入縣學,提為秀才。
一年後,成名之子精神復原,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如今方始還魂。巡撫亦厚賞成名,數年之間,良田百頃,樓閣無數,牛羊成群,出遊則貂裘駿馬,富甲一方。
第一百四十六回 豐都御史
豐都縣外有洞,深不可測。相傳為閻羅天子衙門。其中一切刑具,皆為人造。桎楛朽敗,則擲於洞口,過一宿便不知所蹤,縣令自會派人送來新品。洞內供應開支,皆記錄在冊。
明朝年間,御史行台華公,巡視豐都,聞此傳說,不以為信。欲入洞內,破除疑惑,眾人都說:“不可造次。”華公不聽,秉燭而入,帶兩名隨從,深入洞中里許,燭火熄滅。視之,階道寬闊,有大殿十餘間,坐滿官吏,身穿朝服,手持笏板,神情儼然。東首一間大殿,虛位以待,眾官吏見華公至,上前迎接,笑道:“你終於來了。別來無恙否?”
華公問道:“此為何處?”回答說:“冥府也。”華公愕然而退,眾官吏手指空椅,說道:“此為君坐,豈能來而復返?”華公愈發畏懼,說道:“誤闖寶地,尚請寬宥。”眾人道:“定數不可逃。”取出一本書卷,上面寫道:“某月某日,華某以肉身歸陰。”華公一見之下,渾身戰慄,如沐冰水。念及母老子幼,泫然而泣。
俄爾,一金甲神人出,手捧黃帛書,眾官吏跪地接旨,打開閱讀,紛紛祝賀華公“君有還陽之機矣。”華公大喜,問道:“何有此言?”眾人道:“適才玉帝下詔,大赦幽冥,公子所犯罪過,亦不再追究。這便送您回去。”順手指點途徑,催他快走。
數步之外,漆黑如墨,不辨道路。華公不知所措,甚為懊惱,忽然間一名神將軒然而入,赤面長髯,周身光芒四射,說道:“誦佛經可出。”言畢而去。
華公尋思:“自己只會金剛經。”於是雙掌合十,背誦經文,頓覺一線光明,映照前路。忽有遺忘之句,則眼前頓黑。凝神回憶,再次背誦,光明重現,費盡周折,終於出洞。至於兩名隨從,目不識字,下場不問可知。
第一百四十七回 龍無目
沂水大雨,忽墜一龍,雙眼俱無,氣息微弱。縣令用八十張草蓆覆蓋龍身,不能盡遮。於野外設立祭壇,巨龍反覆以尾拍地,其聲如雷。
第一百四十八回 狐諧
萬福,字子祥,博興人。少讀詩書,家境小康而時運不濟,行年二十有餘,尚未考取功名。
鄉中風俗,賦役多攤派給富戶,忠厚之人常為此傾家蕩產。這一年恰好輪到萬福服勞役,畏懼而逃,至濟南,租借於旅舍之中。
半夜時分,一女子私奔而來,顏色艷麗,萬福大悅,與之歡好。問其姓名,女子自稱“我乃狐妖。但不會加害公子。”言語坦誠,萬福甚喜,絲毫不疑。女子囑咐道:“公子勿要與客人同居。”萬福答允了。
自此後,女子夜夜來往,兩相親密,如膠似漆。凡日用所需,無不仰仗狐女供給。
住下沒多久,二三相識,前來造訪,每次朋友上門,通宵不走。萬福心中厭煩,又不好意思拒絕,不得已,惟有告知真相。眾朋友都道:“願一睹狐仙芳容。”萬福向狐女求情,狐女道:“見我幹什麼?我也是人,五官臉孔,沒什麼兩樣。”聽其聲,歷歷如在眼前,四顧搜索,卻不見人影。
一名友人姓孫名得言,善開玩笑,再三請求見面,說道:“姑娘聲音嬌媚,叫人神魂顛倒。何必吝惜容貌,躲躲藏藏,不肯見人,害我相思?”狐女笑道:“乖孫子,想我幹什麼?欲為令祖母作行樂圖耶?”諸客俱笑。
狐女道:“我為狐,講一個與狐有關的典故,願意聽嗎?”眾人唯唯而諾。狐女道:“從前,某村旅舍,店內多狐,出沒廳堂,迷惑客人。旅客知道此事,互相勸誡,不住此店。半年之間,生意蕭條。主人大憂,最忌諱提起‘狐狸’二字。一日,某遠方客前來投宿,自稱是異國之人,望門徘徊。主人大悅,剛邀請客人進屋,即有路人勸告:‘店內有狐。’客人大懼,轉身欲走,主人百般辯白,說道:‘哪有狐妖?絕無此事。’客人半信半疑,猶猶豫豫要了一間上房,入室欲睡,見群鼠遊走床下,大駭奔出,口中急呼‘有狐!’主人驚問緣故。客人埋怨道:‘狐巢在此,何必謊言相欺?’主人又問:‘你口口聲聲說見到狐狸,到底是何形狀?’客人道:‘又細又小,不是狐兒,必是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