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沒關係,托你的福,我可以提早下班。”
“我嚇了一跳,完全沒想到你會在那種地方上班。”
“我並不是想瞞著你,只是一直找不到機會說。”
渡部從實之說話的語氣中察覺他不想繼續談這個話題,就轉而聊到自己對未來出路的煩惱。
“……今天補習後,老師說,還是去讀神戶的商業學校比較穩當。所以我去寺里找你,想聽聽你的意見。”
實之的家是位在十五公里外的N町。他讀中學後,開始寄宿在遠親當住持的一家淨土真宗的寺廟。渡部則是S市商人家的兒子。
實之驚訝地問:
“你不是想讀一高嗎?之前還在煩惱要不要將志願降低到三高,怎麼突然要去讀商業專科學校?”
“我的數學不行,成績一直不理想,而且我的腦袋好像越來越不靈光了。”
“還有一年嘛。而且,這種鄉下地方的老師教不好。”
渡部在普通小學、高等小學都是出類拔萃的優等生,進入中學後,成績卻只能維持在中間。他認為自己變笨了,但實之的功課比他更差。
在當時的學校制度中,只有普通小學的四年是義務教育,之後是最長可以讀四年的高等小學、五年制的中學。通常女生只讀普通小學,男生最多只讀到高等小學後就開始工作。舊制的中學相當於現在的高中,國家規定每個府縣只能有一所,因此,就讀的人數相當有限。
學生在中學畢業後,通常都會繼續升學,有多種升學管道。首先是相當於目前國立大學的高等學校,還有陸士(陸軍士官學校)、海兵(海軍士兵學校)、高等商業學校和高等師範等國立學校,接下來才是商業、工業和農業等專科學校。
高等學校中,一高,也就是第一高等學校在東京,二高在仙台,三高在京都。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是一道窄門,但三年畢業後,可以直升帝國大學。也就是說,當時的大學相當於目前的研究所,所謂入學考試指的是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
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科目有英語、數學、國文、日本史、物理化學、博物學(生物)。和目前的高中複試一樣,採取問答題的方式,三月中學期畢業後,七月參加考試。外地學生報考一高到三高時,會在中學畢業後進入東京或京都的補習班,專心用功應考。而且,重考一、兩年的人比比皆是。
當時的貧富差距如下。根據明治三十三年東京的調查報告,帝國議會議員的年收入是兩千圓,相當於目前的一千萬。打零工的勞工平均日薪為三十七錢,一年工作三百六十五天,也只有一百三十五圓五錢而已。(一錢為一圓的百分之一,以目前的價值來換算,一錢等於五十圓。)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學歷對貧富差距,產生重要的影響。
聽著渡部沒完沒了的訴說,實之突然感到飢餓難耐。那杯冰水似乎勾起了他的食慾。從這裡走回寄宿的寺廟要二十多分鐘,而且似乎快要下雨了。
“你再好好考慮一下,其實也可以在京都或仙台讀高等學校,反正到最後都可以去讀帝大。如果你去讀商業學校,就沒辦法拿到學士學位了。”
“對啊,但帝大畢業時,已經二十四、五歲。高等學校和大學的學費很貴,需要靠家裡寄錢,況且,能不能回本……”
“這也是老師說的嗎?”
“是我老爸啦。誰叫我們家是開染坊的,滿腦子都是生意經。”
渡部是染坊店的次子,實之經常去他家開的店玩。店面很大,整個染坊有一股濃烈的染料味。水溝里的水也都是深藍色的,高高的曬衣台上晾滿剛染好的布,幾乎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
“有什麼關係?即使進不了高等學校,你還可以繼承祖業啊。”
“不行,有我哥在。而且,我老爸說想讓我去外面工作,領月薪,儘可能少花點錢,以後找一份好工作。他就一直說,趁我腦筋還靈光的時候,中學畢業後,去專科學校讀一讀就好。”
渡部用湯匙咚咚地敲著玻璃容器,嘆了一口氣。
“總之,我也想面對現實。以我目前的情況,根本考不進一高或是三高,所以,商業學校也不錯啦。”
“如果明年考不進,後年還可以再考。況且,如果你只念專科學校,入學考試輕而易舉,根本不需要用功讀書,你不覺得很可惜嗎?”
“不,第一次考不進,以後也未必考得進,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你哥那麼厲害。”
實之默然不語地看著臉頰通紅的渡部。
比實之年長五歲的義之目前在東京就讀帝大。哥哥從早到晚都在用功讀書,中學的五年期間,他自始至終維持全學年第一名的成績,也一次就考上了一高。實之很清楚自己和哥哥的實力有天壤之別。
“如果你願意和我一起應試,或許對我可以發揮點激勵作用。”
聽到渡部這麼說,實之沒有立刻回答,雙手搖著吃完冰的容器。
“我已經說過很多次,我家的經濟狀況不允許。”
“……對喔。”
實之家沒有父親,靠母親和外祖母種田維生,好不容易才資助天資聰穎的長子就讀帝大,根本不可能供原本成績就不理想的次子繼續升學。母親已經勉強讓他讀到中學,家裡根本不可能有錢繼續供他讀書。所以,他打工賺的錢也有一半必須交給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