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桓啟的目光在人群里悄悄移動著,能來這裡的人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他想看看這些權貴們都是什麼樣。他做的很隱蔽,與其說是目光不如說是餘光,就在那餘光一瞥之間,他看到了源靜。
相對於桓啟見過的所有女子,她是與眾不同的。她那超脫凡塵的氣質,像極了神明——在桓啟眼中,她已經是神明了。
(關於這次見面,有一種假設,即讓桓啟見之不忘的是裔昭,又會怎麼樣?當然,這種假設實屬無聊。)
至高無上的神燚就在葬禮上,但即便神燚昏倒時的引起的騷動也沒能讓桓啟轉移注意力。他分明看到,在那種情況下,那個女子的眸子裡沒有起一絲波瀾。
回去後,桓啟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打聽那女子的信息。這事得做得十分謹慎,一不小心就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通過幾番努力,桓啟打聽到那女子名叫源靜,是剛剛過世的神女濋留的伴讀。源靜與什桐神廟那位地位尊貴的祭司是近親,其父兄均算不得顯赫。最要緊的是,源靜至今未曾談婚論嫁。對此,桓啟莫名開心,他的機會在無形中又增加了。
只是,在十八勛舊的鬥爭中,桓氏與源氏算不得盟友,桓氏的長輩還對源氏有幾分敵意。身負重任的桓啟,不敢在此事上冒險。
他輾轉反側幾日,便得了祖母的關懷。
“啟兒啊,這幾日睡得不好嗎?”
桓啟一震,面對家族中的一眾女性長輩,恭恭敬敬地道:“孩兒是為桓氏的前途擔憂,故而夜不能寐。”
老祖母滿意地點點頭,一眾長輩露出欣慰的笑容,桓啟悄悄鬆了口氣。
“啟兒啊,你老大不小了,該說門親事了。”
一眾長輩立刻隨聲附和,桓啟立刻緊張起來。
當年,桓氏是以罪人身份被流放的,作為曾經的士族之首,這是莫大的恥辱。而重返洵都,依靠的是神燚的赦免,而不是平反,對於自認為受了冤屈的桓氏而言,仍是一種羞辱。但是,為了桓氏的復興,桓氏嫡宗咽下了這口氣——這只是暫時的。
桓氏的罪名名義上由神煊定,實際上是神燮的主意。桓氏要想為自家平反,就必須否認兩代神尊的決策,這當然會觸動現任神尊的神經。教中的權貴也知道這一點,故而與桓氏保持距離。
因此,已經破落的桓氏想要利用聯姻這條路達到目的,會很艱難。但勛舊之間聯姻的傳統與誘惑又讓桓啟的長輩們心動——此事在桓啟見到源靜後成為一塊不大不小的心病。
桓氏長輩的決策是不可質疑的,桓啟不敢在此事上多說什麼,以免引起懷疑。桓氏長輩如他所願,陷入反覆權衡之中,自然沒辦法在短時間裡給個痛快結果。
桓啟那顆焦慮的心,漸漸恢復平靜。
源靜第一次見到桓啟,是在洵都聖母廟的講經大會上。她本不是個喜歡辯論的人,因為受到了邀請而到了大會現場。那時候,離神女濋留的葬禮並沒有過去多久,翕教上層的氛圍便不一樣了。
一個年輕的巫師出面,含沙射影批評神女濋留,源靜自然不能坐視不管。一般人不敢這麼做,那年輕巫師一定是受人指使,如果放任他信口雌黃,一定會損害已故神女的威名。源靜決定站出來,她是從教義教規上駁斥那年輕巫師的,引用的都是無可辯駁的“聖言”,逼得那年輕巫師啞口無言。
這是公開的講經大會,聽眾很多,有聽出味道的,無不憤怒。因為源靜贏了,這才將局面稍稍控制,主持講經大會的年長巫師也出面和稀泥,又送源靜體體面面地離開,才避免口舌之爭變成拳腳之斗。
在離開的時候,源靜向支持已故神女的人們微微致意,目光在一張尚有幾分稚氣的臉上稍作停留,就像無意中看到美好事物那般多看了一眼,然後從容離去。
桓啟注意到那片刻的注視,他大喜過望。
關於那場辯論,洵都城裡傳得沸沸揚揚的,已經驚動了病中的神燚。桓氏的長輩都在分析神燚的態度,桓氏是靠汜留回來的,站在汜留這邊是有情有義,只是人們更喜歡識時務的。桓氏長輩在是否支持的汜留問題上猶豫著,自然不會讓桓啟與已故的神女發生聯繫。
所以,桓啟勉強壓下了內心的狂喜。除了派系問題,還有一個桓氏長輩不能接受的條件——源靜比桓啟早生了好幾年,這年齡上的差距,不是那麼容易跨越的。
過了十天半月,桓啟有了獨自一人出門的機會。他已經打聽到源靜的棲身之地——洵都城南邊的一個小神廟。因為洵都城內的變化,喜歡寧靜生活的源靜選擇主動離開。
那是一個鄉下地方的偏僻神廟,本名已不可考證,因三十多年前得了一幫信徒的捐贈而重新修繕,故名“廿人廟”。因這小神廟常弄些義診,香火也日益旺盛了。
桓啟找到廿人廟時,已是傍晚,夕陽餘暉落在大地上,拉出駭人的長影子。那簡陋的廟門給落日餘暉一照,更顯破落。
廿人廟很小,只有一間大殿和幾間小屋,主事的是三十多年前募捐的老巫師,即現在聾了一半的廟祝。源靜是廿人廟三十多年來第一個新巫師,還是個女巫。
桓啟步入神廟中,便瞧見一個身著舊巫袍的老巫師坐在台階上,他趕緊上前行禮,報上姓名,稱“路過神廟,欲進香”。老巫師聽了,便引桓啟入大殿,那煙火繚繞的景象令桓啟微訝。
殿中供奉的不是聖母,而是鮮為人知的一位神尊,桓啟對那位神尊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名字。拜了神,上了香,獻了供禮,桓啟便稱“天黑路遠”,欲借宿一晚。
老巫師面露難色,這時候,源靜從外邊進來,說“飯已經好了”。她只是淡淡地瞧了桓啟一眼,點頭致意而已。桓啟卻一顆心砰砰直跳,幸好他還能掩飾住。
老巫師見源靜來了,便詢問能否讓桓啟留宿。源靜道,全憑師父安排。原來,她竟已拜了師。
桓啟更是驚詫,他知道源靜的日子可能不好過,但也不至於淪落到如此地步。除非已經下定決心,否則誰願意在這種窮鄉僻壤過一輩子?
老巫師道:“既如此,就請桓大人委屈一晚。”
對於已經習慣洵都城裡生活的桓啟來說,廿人廟確實簡陋了些。那普通木材做的粗糙木板床上,鋪著小戶人家才用的被褥,只比桓啟被流放時的好些。但想到這些是源靜親手布置的,桓啟便無法真正嫌棄。
他想起一身素服的源靜端來簡單飯菜時的情形,忍不住露出開心的笑。源靜記得他,記得他是那個桓氏嫡系,記得他的名字。因為這個,那“粗茶淡飯”也有了不一樣的味道。桓啟自然沒有考慮另一個問題:源靜是神女濋留的伴讀,巫族出身的伴讀常常擔任各種雜役,源靜的廚藝也就與眾不同了。
只是源靜始終淡淡的,並不曾多說什麼,也就沒給桓啟搭訕的機會。
當晚的月亮很好,桓啟睡不著,披著衣服走到院子裡,看到源靜房間的燭光照出一個放大的人影。看樣子,源靜是在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