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68頁

    張無忌走到謝遜身邊,只叫了聲:「義父!」出聲哭泣,淚如雨下。謝遜笑道:「痴孩子!你義父承三位高僧點化,大徹大悟,畢生罪業一一化解,你該當代我歡喜才是,有什麼可難過的?我廢去武功有何可惜,難道將來再用以為非作歹麼?」

    張無忌無言可答,但心下酸痛,又叫了聲:「義父!」

    謝遜走到空聞身前,跪下說道:「弟子罪孽深重,盼方丈收留,賜予剃度。」空聞尚未回答,渡厄道:「你過來,老僧收你為徒。」謝遜道:「弟子不敢望此福緣。」他拜空聞為師,乃「圓」字輩弟子,若拜渡厄為師,敘「空」字輩排行,和空聞、空智便是師兄弟稱呼了。渡厄喝道:「哦!空固是空,圓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

    謝遜一怔,登即領悟,什麼師父弟子、輩分法名,於佛家盡屬虛幻,便說偈道:「師父是空,弟子是空,無罪無業,無德無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歸我門下,仍叫做謝遜,你懂了麼?」謝遜道:「弟子懂得。牛屎謝遜,皆是虛影,身既無物,何況於名?」謝遜文武全才,於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一旦得渡厄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於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渡厄道:「去休,去休!才得悟道,莫要更入魔障!」攜了謝遜之手,與渡劫、渡難緩步下峰。空聞、空智、張無忌等一齊躬身相送。金毛獅王三十年前名動江湖,做下了無數驚天動地大事,今日得報大仇,卻身人空門,群雄無不感嘆。張無忌既感歡喜,又甚悲傷。

    空聞說道:「眾英雄光臨敝寺,說來慚愧,敝寺忽生內變,多有得罪,招待不周,歉疚之至。眾英雄散處四方,今日一會,未知何時重得相聚,且請寺中坐地。」

    當下群雄下峰入寺,少林寺中開出素餐接待。眾僧侶做起法事,為會中不幸喪命的英雄超度。群雄逐一祭弔致哀。此後少林派清理圓真等一夥叛徒,由空聞、空智主持。張無忌等以此事與外人無關,不便參與。

    謝遜的大事已了,張無忌想起黃衫女子之言,便即請李天垣率領天鷹教旗下教眾,由彭瑩玉策應相助,去那無名小島迎回屠龍刀和倚天劍。天鷹教與屠龍刀頗有淵源,張無忌請李天垣前去取刀,含有紀念外公及亡母之意。張無忌當日離島時,曾詳細記明該島的所在位置,並向李彭二人簡略說明島上的地理情景,料想埋藏刀劍的所在,該是周芷若每晚所居的山洞之中。李天垣、彭瑩玉欣然領命而去。

    張無忌用過齋飯後,與史紅石及丐幫諸長老在西廂房中敘話,商議丐幫大事,忽有教眾來報:「教主,武當張四俠到來,有要事相商。」

    張無忌吃了一驚:「莫非太師父有甚不測?」忙搶步出去,來到大殿,向張松溪拜倒,見他神色無異,這才放心,問道:「太師父安好?」張松溪道:「師父他老人家安好。我在武當山下得到訊息,元兵鐵騎二萬,開向少林寺來,窺測其意,顯是要不利於英雄大會,是以星夜前來報信。」張無忌道:「咱們快去說與方丈知曉。」

    當下二人同至後院,告知空聞。空聞沉吟道:「此事牽涉甚大,當與群雄共議。」於是命寺僧撞鐘,邀集眾英雄同到大雄寶殿之中。群雄聞訊,登時紛紛議論。

    空聞道:「眾位英雄,想是朝廷得知咱們在此聚會,只道定是不利於朝廷,便派兵前來鎮壓。咱們人人身有武功,原是不懼韃子,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何足道哉……」他話未說完,群雄中已有人喝起彩來。空聞續道:「只是咱們江湖豪士,慣於單打獨鬥,比的若不是兵刃拳腳,便是內功暗器,這等馬上馬下、長槍大戟交戰,咱們頗不擅長。依老衲之見,不如眾英雄便即散去如何?」群雄面面相覷,默不做聲。

    忽聽得寺門外馬蹄聲急,兩騎馬疾馳而來,蹄聲到門外戛然而止。跟著兩名漢子在知客僧接引下匆匆走進殿來,群雄一看服色,知是明教教眾。二人走到張無忌身前躬身行禮,一人報導:「啟稟教主:韃子兵先鋒五千,攻向少林寺來,說道寺中諸位師父聚眾造反,要踏平少林。凡是光……光……」空聞微笑道:「你要說光頭和尚,是不是?那也不用忌諱,但說便是。」那人道:「一路上好多位大和尚已給韃子兵殺了。韃子說道:『光頭的都不是好人,有頭髮的也不是好人,只要身邊帶兵刃的便一概殺了。』」

    許多人哇哇叫了起來,都道:「不跟韃子兵拼個你死我活,恥為黃帝子孫。」其時宋室淪亡雖已將近百年,但草莽英豪始終將蒙古官兵視作夷狄,不肯服其管束。這時聽說蒙古兵殺到,各人熱血沸騰,盡皆奮身欲起。

    張無忌朗聲說道:「眾位英雄,今日正是男兒漢殺敵報國之時。少林寺英雄大會,肉此名揚千秋!」大殿上歡呼叫嚷,響成一片。

    張無忌道:「咱們就欲退讓善罷,亦已不能,便請空聞方丈發號施令,我們明教上。下,盡聽指揮。」空聞道:「張教主說哪裡話來?敝派僧眾雖曾學過一些拳腳,於行軍打仗卻一竅不通。近年來明教創下偌大事業,江湖上誰不知聞?唯有明教人眾,方足與韃子大軍相抗。咱們公推張教主發令,相率天下豪傑,與韃子周旋。」

    張無忌還待遜辭,群雄已大聲喝彩。張無忌雖年輕不足服眾,但武功之強,適才力斗少林三僧時已人所共見,而明教朱元璋、徐壽輝等各路人馬,在淮泗、豫鄂等地起事,攻城掠地,聲勢大振;先前五行旗在廣場上大顯身手,這等群斗的本事,更非其餘門派可及。各派各幫的豪士均想,若要當此大任,確非明教不可。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6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