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他們一時半會倒是拿不出大量的糧食去換化肥,除非願意把家裡的米麵拿到村里跟人換玉米。
經過上一個冬天,梁銜月先是拿出大米到交易市場上換了村民的農產品,陸陸續續花出去三百斤米,又補償給願意把換來的汽油讓給她的人家近一百斤大米,還有黃一峰冬天從市里運過來的物資,有用得上的他們家就自己留下,折成米麵換給黃一峰,最後,這一冬天家裡還添了兩張嘴,米麵的消耗速度有些超出他們的預料。
雖然眼看著至少四五年內,還只需要擔心米麵這麼久時間會不會變質,暫時還不用發愁夠不夠吃的問題,但梁銜月已經準備謹慎一點消耗,儘量少拿出來與人交換,也是擔心別人生疑他們家怎麼有這麼多糧食。
「暫時就這樣吧,一噸的化肥也很多了。」她衡量片刻,做出決定。
「那個化肥廠老闆雖然不能按他以前定的比例收糧食,但他那個化肥廠存貨不少,這下也能賺得盆滿缽滿。」梁康時突然感嘆道。
梁銜月想了想,覺得未必是這樣:「既然政府插手了,就不會看著他個人囤那麼多的糧食,再說他人品一看就不怎麼樣,明擺著是要囤積居奇。我猜是政府給了他別的好處,把他的化肥存貨換過來,我們的糧食該是交給了政府才對。」
甄敏覺得是這個道理。「確實,市里現在不還每天都發一頓救濟糧,不從農村收糧食根本就不夠吃的。」
「農村的糧食也差不多沒了。」冬天拿來換煤和生活物資用去了村民不少存貨,再拿不出多少來了,剩下的還要用來度過從春耕到秋收之間的日子。
————
第二天,梁康時和梁銜月帶著一後備箱的土豆去化肥廠換糧食,一起跟著的還有黃一峰。
他倒是不種地,只打算在家裡院子裡開一塊小菜地種點蔬菜,用不了多少化肥。一聽說梁銜月家有意去換化肥,他也跟著來了,反正不超過三百斤的部分可以直接用錢買,不買白不買。
到了化肥廠一看,負責發放化肥的果然不是原來的化肥廠老闆,看著就像是政府的工作人員。對於這個【一家人買三百斤以內的化肥不需要糧食】的規定管理十分寬鬆,梁康時就見到不止是一家人把自己家儘量拆開,老兩口是一家,小兩口是一家,這樣就能用錢買六百斤化肥。
工作人員也是知道的,也沒去管。就算沒人願意來買化肥,他們也得想辦法把化肥發下去,糧食歉收不僅是村民的損失,也是所有人的損失。
隨著化肥一起到手的還有兩包種子,梁銜月把其中一個扁扁的袋子拿出來,這種子包裝上沒有什麼圖案,只有四個簡單的大字:高產絲瓜。
剩下的種子包裝更簡陋,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包裝,就是拿塑膠袋裝了一下,裡面是一些看起來像生薑的東西。
發高產絲瓜的種子還可以理解,絲瓜本來就是畝產量極高的蔬菜,照顧的好一畝可以收上超過萬斤絲瓜。但是這個姜是怎麼回事,調味料也不是什麼必須的東西。
梁康時從袋子裡掏出一個團在一起的生薑仔細看著:「我覺得這東西不是姜種子,我應該是在哪見過,讓我想想。」
還沒等到他想出來,另一邊已經有工作人員拿著大喇叭向大家介紹剛才發下來的種子。
先講了絲瓜種子,在場的都是農民,不至於連絲瓜都不會種。工作人員只簡單介紹了幾句,重點指出來絲瓜在結果盛期時需水量大,讓村民們可以把用過的生活用水澆在絲瓜地里。將來種出來的絲瓜自己吃不完,政府會定期派人下來收。
梁銜月聽見旁邊有人奇怪的嘟囔了一句:「這有什麼好囑咐的,洪水剛過,井水都快冒出來了,還用得著把什麼生活用水倒菜地里,城裡人就是環保意識強,懂節約用水哈!」
現在倒是不缺水,以後未必。梁銜月在心裡嘀咕道。
接下來輪到了那個疑似是生薑的種子,工作人員的介紹這個種子原來叫做【洋姜】。
洋姜只是長得像姜,和姜的味道千差萬別。別看它名字裡帶著一個姜字,其實學名叫做菊芋,從生物學分類上和姜幾乎沒有什麼關係。
它質地脆嫩,口感脆爽,因為富含澱粉,所以嘗起來有一種甜味。
梁康時想起來了:「小時候我吃過洋姜做的鹹菜,咱們家倒是沒種過,不過我聽說它露出地面的地方長得跟向日葵似的。」
剛剛仔細聽講的梁銜月點頭:「人家說洋姜是菊科向日葵屬的。」
那邊工作人員繼續說道:「洋姜耐寒耐旱,生命力極其頑強,對土壤要求不高,而且是多年宿根型草本植物。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一次播種以後,洋姜就會迅速繁殖,可以達到每年20倍的繁殖速度。在零下40度甚至更低的低溫中,埋在地下的塊莖仍然不會徹底死亡,第二年還會再長出來,遇到極端乾旱的情況,產量會降低,但同樣不會死亡。
鄉親們把洋姜帶回家,可以種在院外平時不種菜的地方、甚至是路邊。將來就能收穫地下的洋姜,地面上的新鮮莖、葉還可以做飼料。
不過要注意的是,洋姜要種在沙地上,種植之前最好先鋪一層沙子。」
工作人員仔細講解過後,大家都對這個生命力十分頑強的洋姜種子十分感興趣,大多數村民都準備試著種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