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大臣們都昂著頭,梅伯也開始懷疑起來,難道紂王所言制天命而用,才是對的?
百姓們則看向天穹,乾旱數月的人,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到底對雨水有多麼渴望。
雖然這雨水有些……咸?
有人淋著雨,淋著淋著,就哭了。
終於下雨了。
「老天垂……」話還沒說完,立即改口:「大王垂憐我等,降下甘霖……」
接著,那人拜倒在地。
兩個,三個,四個。
更多的人拜倒在地。
百姓總是這麼好忽悠,單純只知道,誰幫他們,就該拜誰。
以前他們將一切歸於天命,晴也好,雨也好,都是天定,所以祭天,敬天。
可現在不一樣了,祭壇上的那個王,才是天命。
……
第60章 登鳳凰山
崇應彪眼疾手快,噗通一聲,跪倒在地,一聲嚎叫:「大王仁德,乃天命!」
五體投地。
其他近衛也反應過來,紛紛拜倒,嗷嗷叫著。
然後是文武百官、平民百姓。
祭壇因為近衛們的拜倒,似乎有些晃悠。
子受心裡發堵。
別人或許不知內情,可他卻是再清楚不過。
自己哪裡會祈雨,只是想藉助祈不到雨引起灌江口一地的民怨啊!
可今天真他媽下雨了。
我面子這麼大?祭一祭就給下雨了?
也不對啊!
我祭的是我自己啊!
子受仰頭看著天,活該你妹妹跟別人跑了。
仰著仰著,他發現了不對勁。
這雨有些咸。
海雨?
子受忍不住笑出來,這哪是天降甘露啊!
分明是害人!
把海水澆到地里,這能好麼?
鹽地里莊稼長不出來!
就子受所知,上輩子科技發達,也仍在不斷嘗試培育適應鹽鹼地的莊稼,這種問題哪是現階段能解決的?
等百姓們樂一陣子,發現莊稼種不出來,肯定會想到這次異常的降雨,這鍋,不就又甩到自己身上了?
而且比乾旱更直接,更容易引起民憤民怨!
灌江口的昏庸值,我收定了!
而且,雖然下雨的後果不太妙,但的確是引來了雨水。
在百姓們發現海雨的禍事前,都有buff加成。
這樣一來,封禪阻力會更小,整一出朕即天下、朕為天命、乾綱獨領,也不是不可能,後續各種昏庸行政,也就更好施展了。
本來天命一說,就是一柄雙刃劍,既能代表天命歸於帝王,也可能成為一柄刺向王權的劍。
比如魚腹藏書,又比如石人一隻眼。
可子受以天命之論,牢牢將天命抓在自己手裡,高呼吾即天命,王權就穩固了,造反的可能性就低了。
這樣一來,再多昏庸之行,只要控制好,就能保證人君之位穩固,這是系統生效的根本。
天命之論,必須貫徹到底。
想到這裡,子受坦然,望向極遠的天穹。
謝謝啊!
「大王仁德至此,天下若知,無不歡頌,大王聖明!」
聞仲雖是仙家修士,但他也不懂下海水會帶來什麼,只知道紂王真的弄來了雨水。
百姓們渾身濕噠噠,冷的顫顫,卻也捨不得這等了幾個月才等來的雨水,哪怕咸一點,也沒發現什麼不對勁。
子受昂著首,挺著胸,雄赳赳氣昂昂走下祭壇,雖然有些波折,但總算成事了。
有百姓從尤渾那兒搶走石碑,想供奉在家中,還祭什麼天啊,直接祭紂王啊!
然後,眾人竟爭搶起石碑,最後梅伯以邊緣宗室的身份出面調停,百姓們才稍稍安靜,決定建一個生祠,將石碑供奉起來。
車架離開時,甚至還有百姓自發相送三十里。
子受愧不敢當,決定等海雨事發之後,稍稍彌補一下,讓地方官員協助遷居。
雖然久旱無雨同樣會讓百姓遷離灌江口,但至少還有盼頭,盼著哪天下雨氣候正常,就好了,畢竟百姓不像子受一樣知道這是天帝的報復性行為,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就算連著乾旱幾年,天上也才過了幾天,天帝哪能平復心中怒火。
可海雨一下,影響到田地,一旦變成鹽鹼地,糧食都種不出,就徹底沒了盼頭。
幫助百姓遷徙,也阻止不了怨言,罵肯定還會罵,故土難離,古人若非實在迫不得已,絕不會離開家鄉。
稍稍彌補,適當減輕民怨,子受心裡好受一些,防止造反暴動,對昏君大業也有好處。
……
鳳凰山到了,箕子在山腳下迎駕。
「聽聞大王將至,山腳下的居民居然在為大王歌功頌德,口稱大王聖明!他們說大王像太陽,太陽照到他們身上,就驅散了嚴冬,驅散了疾病,讓他們耕有田,住有宅,皆是沐浴恩德!」
真是會說話,上個說自己是太陽的夏桀已經亡國了。
箕子聽聞紂王在灌江口降下雨水,百姓三十里相送,便起了心思。
送是送不了了,我帶著人往十里外相迎總可以吧!
紂王是聖王,祈雨這種事,只有成湯先祖成功過,箕子盡最大努力,將一切布置得完美,這真是天命啊!
休息一夜後,子受便乘駕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