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送官必須送官
顧清反應過來自己一時衝動了。
李氏繼續幫忙描補,「您為朝政犧牲很多,陛下不會眼看著您被人如此羞辱。」
「四弟妹說得很對,陛下待臣子一向寬和,尤其是對老臣尤其和善,此事由四弟去說,我再向陛下哭求一番,陛下不會再重用歐陽姓的人了。」
顧清順著李氏的話說,對李氏投以感激之色。
難怪自從汪氏被休之後,幼弟一飛沖天,在外很得聖寵,後宅也很和諧。
再沒聽到老四似同汪氏時的拌嘴冷戰。
老四在府上待得日子更多,即便出門應酬也少去煙花之地,更沒有再帶回一個可憐又需要他拯救的柔弱女子。
家有賢妻,福氣又安康。
李氏不僅當得永樂侯夫人,也能在外輔佐夫君。
這樣的好女人,顧清遺憾自己怎麼就沒碰上呢?
偏偏便宜了老四!
顧清內心深處是各種羨慕嫉妒。
李氏可遇不可求,顧清有遺憾,往日也不見得太嫉妒幼弟。
可是今日,他的妻子歐陽氏做出偷龍轉鳳的事後,這一比較,顧清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歐陽氏娘家嫂子失聲道:「你們不能這麼做!這不公平!」
「你們既然無視顧家,把顧家上下都當傻子糊弄,你還有臉面說公平?」
李氏沒有似以往低調,戰鬥力十足,鋒芒畢露。
女人之間的爭吵,不該男人插嘴!
「公平是對有品格,有人性的人說的,對卑鄙,道德敗壞的人說公平,才是對公平最大的玷污!」
歐陽氏娘家嫂子抿了抿泛白的嘴角,強忍恐懼,辯解:「我家姑奶奶一直盼著為顧大爺延續血脈香火,盼著能生個兒子!我看她著實不容易,又想著顧大爺若無子嗣,總是要過繼兄弟的兒子承襲爵位,顧四爺已經有爵位了,而且只有兩個兒子,顧瑾為長子,對顧四爺又很孝順,姑奶奶說過,顧瑾是不會出繼的,顧珏又是永樂侯襲爵之人,顧三爺只有一子……」
「我用顧二爺的兒子也不算混淆顧家血脈,也是為顧家著想,都是一家的兄弟。」
娘家嫂子擺出一副很為顧家考慮的架勢,越說氣勢越足,仿佛她做下偷龍轉鳳是為顧家考慮一般。
不曾有任何的私心。
顧清氣得狠了,世上怎麼有這麼無恥的女人?
李氏眸光冷冽,抬起保養很好的手指點歐陽家一眾人,「滿京城都知道四爺同顧二爺不對付,是大爺做主將顧二爺趕出顧家去的,他們雖是兄弟,早已行同陌路,你們別說不知道此事!」
「何況顧家長房過繼誰為子嗣是家務事,你們算是什麼東西?需要你代替顧大爺做出決定?」
李氏不等歐陽氏娘家人再辯解,直接吩咐:「既然她們已經承認行混淆血脈的事,四爺說過不放過任何一人,來人,把他們都送去……錦衣衛衙門!」
「這是顧家長房的事,你個隔房被扶正的賤妾有何資格做主?」
歐陽氏娘家嫂子看向顧清:
「姑奶奶一直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顧大爺就任由兄弟做自己的主?您才是顧家的族長,按照時下的慣例,您能分得七成的財產,可是老侯爺過世前,給顧四爺留下一筆銀子,老夫人更是早就說過貼己的銀子都是顧四爺的,這些年顧四爺又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從老婦人手中沒少掏好物什,我聽說老夫人的庫房都被他掃空了。」
「我沒同娘家人抱怨過,夫君……我不是計較這些銀子物什。」
歐陽氏感到顧清如同刀子一般的目光,「都是她胡說的。」
「四弟妹相信我,我從未瞧不起你,有身孕這段日子,四弟妹幫了我很多……上次我差點小產,也是四爺入宮請了太醫,四弟妹守在我身邊,我對你們是感激的。」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我入門早,這些年也沒個孩子,也算是看著四爺長大的。」
「當初你可不是這麼說的。」
娘家嫂子急眼了,「一直抱怨的人是你,不是聽你抱怨委屈,說顧四爺又從老太太同顧大爺手中得了多少銀子好東西,我會知道得這麼詳盡?」
「也是你自己擔心生個女兒出來,還特意點了狸貓換太子的戲,讓你奶娘同我聯繫……我這才動了偷龍轉鳳的心思,沒有你默許配合,我就算有再大的本事還能在顧家指手畫腳?」
「事情沒泄漏,你當作自己生了兒子!如今被顧家發現了,你還當自己全然不知情?眼見著娘家兄弟外甥仕途無望?」
歐陽氏娘家嫂子一向比較彪悍,在歐陽家也是能做主的。
不彪悍也做出偷龍轉鳳的事。
她同歐陽氏撕扯起來,「你在我面前裝什麼無辜?壞事都是我乾的,有好處你全占了,我告訴你,你想得太美了,就算我死也要拉你墊背。」
歐陽氏挨了自己家嫂子幾巴掌。
「當你抱著兒子得意歡喜時,怎麼沒說怨恨我?反而說你的兒子同我的女兒親上加親……當時我沒琢磨過味,只當你看中娘家,畢竟我同你哥哥這歲數可是生不出小女兒了。」
「你方才說讓我把你女兒當作庶女看待,這不是明著告訴我,讓你女兒嫁回顧家?」
「你還敢說自己不知情?」
歐陽氏恨不得堵上嫂子的嘴,「你……閉嘴。」
顧清說道:「準備筆墨,我立刻寫休書,以後這個女人同顧家再無半點關係!」
李氏幽幽說道:「送她們去錦衣衛,拿著大爺同四爺的名帖,就說她們合夥拐賣顧家嫡出的小姐,而且懇請錦衣衛指揮使查證,歐陽家許是同齊王謀逆,以及亂黨有關。」
真不愧是夫妻,李氏扣罪名不弱於顧四爺。
甚至比顧四爺更顯的有理有據。
只要錦衣衛指揮使放手去查,亂黨不敢說,可是齊王案子足夠歐陽氏娘家喝一壺的了。
李氏可是記得歐陽氏的娘家哥哥說過齊王可憐。
當時歐陽氏那麼一說,李氏雖然不贊同這話,卻也順便記在心裡了。
李氏的敏銳同謹慎才是她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