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他沉默了片刻,才用蒼老的聲音說道:「孩子,在你的樂聲中,我感受不到絲毫對死亡的畏懼。」
許喬輕笑了一聲:「是的先生,我並不畏懼死亡。」
馬爾茲搖了搖頭,換了種說法:「你心中有死志。」
他浸淫音樂這麼多年,旁人可能聽不出,他卻立即明白,《悼歌》中潛藏著作曲人內心對生的不眷念。
見許喬沒有說話,馬爾茲接著說道:「孩子,我比你大半個世紀還要多,是快要見上帝的人了,但對於死亡,我甚至沒有你的感觸深。」
「《悼歌》很完美,就因為它太完美,我不得不感到擔憂。能作出這樣的曲子,想必你在心中已經無數次模擬——或者說無數次實踐過走向死亡的路程,是嗎?」
這話大半是對的,他確實無數次實踐過走向死亡,但並非是主動選擇。
看到許喬疲憊的雙眼,馬爾茲嘆了口氣:「你現在的狀態很不好,孩子。」
許喬想要組織一下語言安慰面前這個擔心自己的老者,而這時,包中的手機響了起來。
他拿出手機想要掛斷,看到聯繫人時頓了一下。
馬爾茲善意地笑道:「接吧。」
「抱歉。」許喬對他說了聲,走到休息室角落接起電話。
是徐斯奕打來的電話。
「你還好嗎?」
許喬愣了一下,隨即笑了,按了按太陽穴:「為什麼這麼問?」
「我看了你們的演奏。」徐斯奕聲音低沉,從電話那頭傳過來,顯得更加有磁性,「你需要好好睡一覺。」
同馬爾茲一樣,他聽出了樂曲中有關於死亡的超脫。但和馬爾茲不同,他不認為許喬心中有死志,他知道許喬只是太累了。
他是見證著許喬走過一個個世界的,許喬對於死亡的超脫建立在他親身經歷的理解上,並非馬爾茲所以為的對於死亡的嚮往。
「嗯,我需要好好睡一覺。」許喬聲音放輕了一些,「不用擔心,我很快就會回國。」
掛斷電話後,許喬走到了馬爾茲身邊重新坐下。
「馬爾茲先生,感謝您的擔心與關懷。我只是有些累了。」他深吸一口氣笑道,「我想等您聽完為交流會準備的最後一首交響樂時,就會改變現在的看法了。」
馬爾茲看著他,漸漸選擇了相信。
許喬太過疲累,回到酒店後就睡下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被手機鈴聲吵醒。
見是陌生的號碼,他打了個哈欠直接掛斷,沒想到剛掛斷,又是電話鈴聲擠了進來。
如此反覆幾回,許喬皺了皺眉接起電話,才知道是神通廣大的維也納當地媒體記者打來的。
電話那頭立即炮語連珠地問他對於網絡上的抨擊作何感想,有什麼回應。
許喬蹙眉說道:「抱歉,我需要了解一下情況再給您回復。」
打開訊息,這才看到媒體上出現了大量樂評人對於《悼歌》的批判,文章中摘取了來自社交平台網友們的評價,指責《悼歌》中隱含的不尊重生命,教唆死亡的態度。
甚至批判這首交響樂會提高聽眾的自殺率,應當予以禁止。
文章還以馬爾茲大師不作評價為由,提出這位大師對於這首交響樂的態度同樣如此。
也有其他樂評人提出了對這個論點的反對,認為太過斷章取義。
一時間爭議不小。
第98章 天才的天才
「毫無疑問《悼歌》這支交響樂是出色並且震撼人心的, 但我認為它不適宜再進行公開演奏。
音樂凌駕於語言之上, 它是關於死亡的旋律, 甚至我認為作曲人在教唆死亡。
他仿佛親歷這個過程, 用音符表現出了對死亡的超脫, 我現在對喬的精神狀態有所懷疑和擔憂。
……
對音樂敏感的人更容易受到這支交響曲的感染,後果會怎樣值得我們思考。我想交流會上,馬爾茲先生對《悼歌》沒有作出評價,也是因為這一點。
再看社交媒體上觀眾們的發言,『不再畏懼死亡』『不再害怕』,天吶, 我似乎看到了一批神經纖細敏感的人會做出怎樣不理智的行為。
……」
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樂評人發表的評論, 一經發出就引來了眾多媒體的關注。
《姑蘇月夜》讓這位東方少年在社交媒體上紅極一時,《悼歌》一出,有關於他的討論更加熱烈。
不少人贊同這位樂評人的觀點,認為這首交響曲擁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 仿佛死神的引誘低語, 應當予以封禁。
馬爾茲先生在交流會上的沉默更加劇了這樣的觀點蔓延。
另眾人沒想到的是, 最先站出來反駁的,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席盧卡斯, 這位最近光芒被許喬壓得死死的音樂神童。
他在自己的主頁上憤怒地指責這位樂評人,稱其話語裡充斥著音樂領域意見領袖洋洋得意的自我陶醉,以及對藝術閹割的態度, 最重要的是, 他完全錯誤理解了《悼歌》。
教唆死亡?不, 這支交響曲的態度完全客觀公正,這是它足以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它完整描繪了主角走向死亡的過程,像一個旁觀者,將主角所看到的聽到的記錄下來。
從痛苦恐懼到平和釋然,這是教唆嗎?這是冷靜的記錄,讓人更加理性地去看待死亡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