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16頁

    其實這些花不了太多的錢,兩家只需要籌集足夠的粗糧就可以了,至於修繕房舍或者搭蓋棚子,則由倖存的村民去做。本就是給自家蓋房舍,不愁他們不出力,也無需給工錢,而材料方面,偌大的一個大青山,甭管是木材還是石材,只要肯出力就能得到。

    短短一月時間,當其他村子還沉浸在悲痛之中時,楊樹村不說完全恢復了往昔的熱鬧,起碼家家戶戶都安頓了下來。日子雖然難過了點兒,倒也不至於沒有盼頭,尤其縣衙門也出了告示,讓百姓耐心等待,朝廷的賑災糧食和錢財已經在路上了。

    不過所謂的賑災糧食,還是少抱點兒希望為好。一是數量不可能太多,二是這年頭交通不便,就算快馬加鞭去上頭報訊,等賑災糧食到達也至少要一兩個月或者更久以後了。

    說真的,像張家、周家這種原就有餘糧的不怕等待,可那些赤貧之家呢?真要是指著賑災糧食只怕到時候墳頭的糙都能有一人高了。

    而除了楊樹村外,其他的村子情況更為嚴重,哪怕是臨近的楊柳村,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出逃了,剩餘留在村裡的人,多半都死在了洪水之中。

    至於另外一些連信兒都沒得到的村子,十不存一都不足以形容。據三囡帶來的消息,仿佛好幾個村子就此滅絕了。  

    面對天災,人力往往顯得微不足道。除非能在洪水到達之前就躲到安全的地方,不然就算立刻爬上屋頂或者樹上,也難逃一死。

    還有一個事兒,老丁家母子倆都死了。

    聽到這個消息時,周芸芸做飯菜的動作都停了一瞬,儘管她本人對老丁家全無任何好感,甚至要不是周大囡嫁到了丁家,很可能她連村裡有這戶人家都不知曉。可不得不說,就是因為周大囡的緣故,她不可能全無反應。

    幸好,周大囡很堅強。

    三囡告訴周芸芸,周大囡原先是待在縣城裡,幫著收拾家裡,照顧年幼的侄子侄女們,並不曾跟二房眾人一併回到村里。不過後來,村裡有人發現了老丁家母子倆的屍首,這才帶信給她,叫她回了村。

    回村替夫君和婆母收屍是應該的,哪怕他們生前有太多的恩怨。只是有個事兒卻是難辦,因為依著縣衙門的公告,是希望下頭的人能將死在洪水裡的人或者牲畜都火化的,這是為了避免瘟疫的出現。

    只是牲畜火化容易得很,哪怕沒吃食了,只要稍微有點兒腦子的人,就不敢吃死雞死鴨。

    可人呢?

    那些絕戶的人家倒是容易,皆由張里長做主盡數火化了。可但凡是有家人在世的,哪怕僅僅是遠親或者族親,那就沒有一個願意親人火化的。  

    至少沒人願意當這個出頭人。

    在這種情況下,周大囡毅然表示她願意聽從上頭的吩咐,將夫君和婆母的屍首火化。

    就周芸芸看來,火化真沒啥大不了的,可旁人不是她,對於土葬有著近乎變態的堅持。也因此,周大囡的這番舉動被丁家的遠房族親視為惡毒,衝著她就是一通咒罵唾棄,更兼要奪走丁家僅剩的那三兩畝薄田。

    然而那些所謂的遠房族親,都是素日裡完全沒有任何來往的,只因著都姓丁,祖上乃至血脈親人,就這般對周大囡指手畫腳起來。

    周大囡也不是好惹的,她連親娘都敢懟,面對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親眷更是毫不退讓。

    活著的時候沒來往,死了卻蹦躂得比誰都歡,且句句不離田產房契,說是真心為了死人好……誰信?!

    說真的,就老丁家那一畝三分地,周家這頭沒人瞧得上,更不會唆使周大囡貪墨。可問題是,那些本來就是丁家的田,就算丁家母子倆都沒了性命,只要周大囡一日沒改嫁,她就是丁家的人,繼承家產那就是理所當然的。當然,這年頭的律法還是偏向於男子的,一旦將來周大囡選擇改嫁,她必須放棄在夫家得到的一切財產,只能帶著自己的嫁妝改嫁。  

    周大囡也是真能耐,先是大鬧一場,之後直接尋上張里長,將家裡的田產地契一股腦的全送給朝廷,除了自個兒的嫁妝外,一文錢都不留。

    三囡說起這事兒時就止不住的感概,不過周芸芸一聽就不像是她自個兒想到的,估計應該是她學周家阿奶的。

    周大囡的這番舉動氣煞了丁家族親,卻得到了張里長的讚譽,直道他會將這事兒遞上去,回頭若有獎勵定會如數給周大囡。

    因著洪災一事,別說滅一家一戶,整個家族乃至整個村落毀了的,都不計其數。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田產地契都是充公的,至於朝廷會怎麼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一個月的時間,楊樹村基本上已經恢復了往昔正常的生活,哪怕丁家族親還想鬧,卻也抵不過張家和周家的壓制。尤其丁家族親原就都是赤貧之家,要不然也不會盯著人家的一畝三分地不放了,如今全賴張周兩家的接濟,還盼著來年當這兩家的佃農,就算心頭有再多的不滿,到了這份上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倒是有個事兒比較麻煩,洪災之後,田地反而肥碩了,卻不能立刻種地,而是要先好好養養。不單沒法種地,養魚也不成,家禽牲口更是危險重重。依著縣衙門的公告,最好是今年整個下半年都消停一些,等來年開春再恢復往日的勞作。  

    想法是沒錯,可也不能就這麼閒著吧?鄉下人家,不叫人種地也不叫人養家禽牲口,叫他們幹啥?全涌到鎮上、縣城裡打短工嗎?可就算是打短工,也要看有沒有那麼多空缺。

    就拿三囡來說,她只會養家禽牲口,偏如今她身邊就只剩下了大花,養了多年的鵝群、羊群都沒了,她比誰都想東山再起,且手頭上也有本錢,就是村里不叫養,她也沒了法子。

    若說三囡還沒啥壓力,只是單純閒得慌,那其他人家就不同了。鄉下地頭就算有懶漢,可多半人還是很勤快的。這不,在收拾完家裡後,壯勞力都紛紛又離開村子想法子謀生去了,即便鎮上、縣城沒那麼多活兒要干,那就往遠處走,總歸能尋到活兒的,只苦了那些老弱婦孺在家裡捱日子。

    不過想想那些死去的人,甭管日子有多難捱,起碼他們還都活著。

    活著,就有希望。

    第139章

    周家姐倆並不知曉的是,其實大青山一帶只能算是被洪水波及到,事實上受災最嚴重的地兒,別說一個村子就此沒了,還有整個縣城乃至府城都毀了的。

    單只這一次洪災,死亡的就超過幾千戶,就算運氣好躲過了洪災,之後瘟疫四起,倖存的人家十不存一。  

    也虧得不知曉這些事兒,又因著親近的人家裡頭,只有作死的老丁家母子倆倒了霉,既然周大囡本人都不當一回事兒,傻子才會為他們難過。

    因此,今個兒的這頓午飯吃得很是痛快,尤其是大金和三囡。

    沒了周芸芸在家,加上二房多半人都跑回了村里,家裡做飯的人就從周大囡變成了三河媳婦兒,又因著之後三河媳婦兒月份略大了,變成了大金,直到三囡因著想念周芸芸跑回了縣城,就由她整日裡瞎糊弄一通。

    其實,周家上下包括男丁們在內,全都會做飯,卻僅僅是會做而已,跟美味是扯不上一絲一毫的關係。就算三囡本人好吃,卻也只會在糕點糖果一類下苦功夫,真叫她做飯……

    反正吃不死人!!

    難得吃到一頓好的,還沒有周家阿奶在一旁虎視眈眈,大金和三囡吃得格外開心,都沒空哀悼下半晌就要回去的事兒。尤其是三囡,方才在灶間央求了好久,直到周芸芸無奈的承諾下午給她做點心才罷休。

    一直到下半晌周家阿奶帶著一臉志得意滿的笑容歸來,兩個小的才頹廢的跟著走了。不過在臨走前,周家阿奶塞給周芸芸一沓銀票,都不用細看,只瞧著這厚度,就讓周芸芸忍不住替飴蜜齋大掌柜掬一把辛酸淚。  

    ……

    甭管發生了什麼事兒,這日子還得繼續往下過。

    不過,因著周遭發生了太多太多的災難,府城這頭還是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應考的學子了。

    儘管頭幾年因著守孝的緣故,孟秀才減少了外出的機會,更是一度跟先生和同窗沒了來往。好在他交的那些朋友,原就不是酒肉之交,哪怕有段時日不曾來往,在他搬到縣城後,就又斷斷續續的聯繫上了。

    這其中就包括柳家那對兄弟。

    因著是耕讀之家的緣故,很多人都喚那兩兄弟為柳家大少爺和小少爺,不過孟秀才跟他們都是以字來稱呼的,而周芸芸在心裡將他倆喚作大柳和小柳。

    大柳的性子很是沉穩,年歲也已有三十,有妻有子,對仕途雖還有期待卻已經趨於現實了。小柳相對而言要跳脫一些,要不然也不會跟小八懟上,他其實年歲也不輕了,時年二十有二,同樣有妻有子,不過他卻堅定的認為自己總有一日能中舉的。

    有夢想是好事,況且柳家的情況跟周家並不相同,他們家已經許久不曾分家了,大幾百號人聚族而居,祖產田地逾兩千畝,祖上曾中過舉人,也曾有人出仕,至於秀才公更是每代都有。  

    耕讀之家較之旁的讀書人家本就很有優勢,但凡是年歲夠的男丁就會入私塾就讀,一旦考中童生就會被送到名師處繼續進學,其所花費的束脩或者筆墨一類,皆從公中出。一旦考中秀才,就由族中出錢供養,哪怕一生再無寸進,這輩子也絕對衣食無憂。若是將來不願再進學,則可以選擇進家學當先生,自可得另一份月例。

    至於那些個沒什麼讀書天賦,連童生都考不上的,或是外出做工,或是下地勞作,總有事兒叫他們干。若是考上童生的,則至少能在家裡混個小管事噹噹,同樣不愁吃喝。

    說真的,在了解了柳家的情況後,周芸芸真心為三山子感到心塞。所以說,投胎真是個技術活兒。

    而孟家這頭,自打在府城暫居之後,孟秀才就托人告知了柳家。不過,因著大家都要準備不久之後的秋闈,大小柳都不曾前往拜訪,倒是曾喚人送過幾次書信,相約在秋闈前夕聚一聚。

    以柳家的情況,留在家中進學反而更為妥當,畢竟家中好些長輩都不止一次的參加秋闈。等真到了日子,自有人打前站,來府城客棧訂好房間。

    據說,柳家今年參加秋闈的逾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柳家運氣極好,哪怕前段時日洪水滔天,可他們家的田產愣是好運的躲過一劫,半點兒損失皆無。且他們家年年屯糧,更是藉機向縣衙門獻糧,得了縣令大人好一通誇獎,惹得城中富戶相繼獻糧。

    撇開這些事兒不提,單說府城這頭,洪災的後遺症還是很明顯的。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1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