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頁
世間從不乏聰明之人,即便蘇皇后這胎可能是一位公主,但,一日蘇皇后未曾生產,皇子還是公主的結論,誰都不會下。
蘇參政摒棄雜念,在江家過來商量親事時,打疊起一千兩百個精神考較起女婿來。
蘇夫人則是眉目歡喜的接待了江太太。
第452章 帝都風雲之四
何子衿先是帶著兒子回了趟娘家,何老娘沈氏顯然也聽說了皇帝陛下給兩家賜婚的消息,一家子都是眉開眼笑的,沈氏笑道,“阿冰是個好姑娘,跟阿曦也好,看她長大,再般配不過的親事。”
何老娘跟在一畔點頭,拉了自家丫頭在身邊,壓低了嗓音,神秘兮兮問,“我聽說,阿冰她祖父在帝都做尚書,是不是真的?”她老人家的眼光一向很實際。
何子衿點頭,“蘇太爺如今是刑部尚書。”
何老娘一拍巴掌,贊道,“咱阿曄果真有福分!”
阿曄忙在一畔解釋,“主要是蘇姑娘人品好。”
何老娘笑呵呵地瞧一眼曾外孫,覺著也就這樣的親事才配得起自家親外孫啦~瞧這小模樣生得,多俊呀,再者,還有學問,小小年紀,就是進士啦~何老娘正得意曾外孫的親事,想他讀書人,又小孩子家,未免臉皮薄,就道,“曉得曉得,她要人品不好,就是公主也不好結親的。蘇姑娘人品好,家裡也好,這不是好上添好,更好麼!”
阿曄很有些不好意思,覺著曾外祖母市儈。他曾外祖母還說呢,“小孩子家,就愛瞎要個面子。”然後,自己做一總結,“讀書人都這樣,虛頭巴腦的,不實在。”
阿曄險一口老血噴出來,他,他,他咋成不實在的人啦~反正這親事,何家很為阿曄高興,用何老娘的話說,誰家結親不看門第啊,她親曾外孫,有才有貌,家裡日子也過得,當然是盼著曾外孫娶好人家的姑娘了。
三姑娘何琪過來,說起話也都夸這親事結的好,只是說到阿念回帝都為官的事,大家都有些不舍。阿念一走,何子衿這一大家子必得跟去帝都的。
何子衿就說起她爹這差使來,沈氏道,“你爹也正尋思呢,他任期還有一年,倒不急。”
三姑娘道,“叔嬸就在北昌府吧,有我們孝順著,不也一樣。”
沈氏道,“在北昌府住熟了,真覺著是個好地方,只一樣,我就是想孫子們,阿炫阿烽都還沒見過呢。”
何老娘與三姑娘道,“要是回帝都,咱們就一道回呢。”
何子衿道,“阿文哥阿仁哥的差使剛下來。”
“什麼差使啊?”何老娘問。
三姑娘何琪臉上都帶著笑,還是三姑娘說的,“就先時,不是有個官兒還參咱家一本,說咱家私自把孩子們的戶籍遷到北昌府來,以利科舉。阿念跟相公和阿仁商量著,先時家裡不寬裕,就行了商路,如今家裡日子過起來了,倒不若把這生意交給掌柜的打理,正經尋個差使。咱們做糧糙生意也這些年了,阿念給在北靖關安排的,糧糙上的差使,任命剛下來,明年去當差就可。”
何老娘一聽有這事,先問,“是幾品官兒啊?”
何琪笑,“都是正八品。”
何老娘一拍大腿,“這可是喜事。”與她們道,“這剛開始做官,都官兒不高,阿念跟阿冽他爹是從七品開始做官的。大寶興哥兒他們,皆是如此。當官雖不如經商來銀子多,到底體面,這經商,掙銀子再多,也買不來誥命。叫他倆好生做官,以後你們也能一人掙身誥命呢。”
三姑娘何琪都笑道,“就盼如姑祖母(老太太)說的這般,我們可就有福了。”
何老娘道,“一看你們就是有福的。”想著家裡又多了倆當官兒的,何老娘就很高興,道,“先前也沒聽你們說。”
何子衿道,“這事兒還沒成的時候,哪兒能先嚷嚷的半城人都曉得呢。咱家現在正在風口浪尖,還是低調些的好,悶頭吃肉就行了,不然,叫些眼紅咱家的人提前知道,反是壞事。今事情辦妥,就無礙了。”
何老娘笑,“自小就心眼兒多。”
“那也是跟祖母你學的啊。”何子衿道,“這事也巧,阿念在去帝都前辦下來了,合該阿文哥阿仁哥有這運道。”
就阿念給胡文江仁謀差使這事,胡江兩家都是感激的很。
胡家一直就是官宦之家,胡太爺多明白的人哪,不要說是正八品,就是正九品,也願意孫子去做官,而不是做生意。胡老太太陡然知道這事,心喜之餘與胡太爺道,“阿文這孩子,除了少時念書不大通,為人處事,尤其眼光,再沒的說。”
胡太爺也悄聲道,“這孫媳婦娶得好,過日子,也旺家。”
“是啊,還孝順。”要說北昌府的氣侯是真的沒法與蜀中老家相比,只是,在北昌府跟著孫子過日子,真是比跟著兒子痛快百倍。在老家,兒媳婦每月定時找她哭窮,無非就是惦記著她那些私房。在北昌府,孫媳婦每月都要孝敬她銀子,她有自己私房呢,哪兒能要孫媳婦的銀子。孫媳婦說姑祖母那裡也是一樣的,胡老太太才收了,卻也單獨放著,想著以後補貼給曾孫們。到了胡太爺、胡老太太這把年紀,已不是計較錢財吃喝的時候了,只要小輩們日子過得有勁頭兒,老人家就高興,自己精神頭兒都好。
胡老太太道,“這眼下要怎麼著,重陽先時都是跟著阿念的。如今阿念去了帝都,你說重陽這裡,咱們是不是得提前商量出個章程來。”
胡太爺拈鬚尋思半晌,道,“我與阿文商量一二再說。”
胡老太太問丈夫,“你是怎麼想的?”
胡太爺道,“重陽這孩子,與阿文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孩子是好孩子,就吃虧在這不會念書上。阿文這裡有了差使,以後總有一條路走。重陽,我自是願意他跟著阿念的。不說別的,這念書上,二郎三郎都還成,他們能考出個舉人,就好捐官了。重陽不一樣,他也就捐個監生,可又是長子,平日裡也疼弟弟們。如今,阿文產業都置起來了,做生意的事,有掌柜們就行,重陽這裡,他先時跟著阿念就挺不錯,如今阿念去了帝都,就是再過去打個下手,跑跑腿,也是好的。長些見識,且他還年輕,待年長些亦可謀一差使。”
胡老太太點頭,“是這個理。”
胡太爺笑,“別看重陽這孩子念書不大成,他這性子,其實適合做官。”
胡太爺與孫子商量重孫的前程時,胡文道,“子衿妹妹過了年就帶著孩子們去帝都,雖則有道長一路同行,我還真有些不放心,讓重陽跟著也好。還有一樣,二郎我也想讓他跟著重陽一道去帝都,跟著羅大儒念一年書,後年秋闈之年,再回來秋闈。重陽這一去帝都,把家宅置辦好,以後二郎三郎回帝都也有安置的地方。”
胡太爺點頭稱是,胡文道,“祖父你要不跟祖母也一道去帝都吧,一則帝都氣候好,二則也能給重陽他們安安心。”
胡太爺放心不下孫子,道,“重陽二郎雖不大,卻也都是懂事的孩子,他們去了帝都,重陽跟著阿念,二郎念書,我並不擔心。我擔心的是你這裡,你這剛謀下差使,要是先時阿念在北靖關做宣慰副使,倒沒什麼好擔心的。宣慰副使正管軍中錢糧之事,他這一走,縱有紀家與他家為姻親,紀大將軍日理萬機,知道咱們與阿念是親戚自然會略照應些。可這做官與做人是一個道理,總指望別人照應焉能長久?再者,一旦出了紕漏,阿念的面子也就沒了。我跟你祖母再住上一年,你這差使上的事,雖軍中與地方不同,想來差別也不大,待你這裡站住腳,我與你祖母再去帝都。”
胡文道,“我這都是做祖父的年紀,還讓祖父為我操心。”
胡太爺笑,“能操心是好事,真叫我什麼都不干,人就廢了。”兒子是指望不上,可看著孫子日子越過越好,胡太爺也是打心眼兒里高興,想著家族興旺之日不遠了。
胡太爺胡文先商量得妥當,再與重陽二郎說的,兄弟倆都沒意見。胡家統一了方向,胡文三姑娘夫妻找何子衿商量,何子衿笑道,“阿念走的匆忙,多虧重陽清楚他手上的事,與祝副使交接時格外清楚。祝副使都夸重陽能幹,就是三姐姐阿文哥不說,我也想問一問你們呢。只是這次阿念是在翰林院,比較清閒,重陽去了,可能真就是跟著跑腿了。”
胡文道,“多跑跑腿沒什麼不好,帝都里達官顯貴多,跑跑腿也跟著見識一二,他這個年紀,正該勤快些著。我跟阿仁起初做生意,迎來送往的時候也多的是。”胡文有這樣好處,雖是書香出身,胡文放得下身段,他本庶出,仗著家族的名聲,娶了三姑娘,初時夫妻倆都沒錢,為了過日子,胡文在老家就能親自出面張羅生意。如今到重陽這裡,很是繼承了胡文這一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