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79頁

    不是他過於小心,而是以謝安和郗愔的為人,和桓熙桓濟的合作明顯只是個幌子,幫著他們燒大司馬府?除非腦子進水!

    桓豁回過味來,神情愈發凝重,看向桓熙桓濟的目光猶如利劍。

    大兄豪傑一世,怎麼會生出這樣兩個兒子?

    什麼叫不知親疏遠近,什麼叫鼠目寸光,什麼叫引狼入室?

    這就是!

    回城之後,桓熙桓濟立刻被關押起來,“忠”於兩人的健仆護衛無一例外,全部捆綁捉拿,嚴加拷問。參與的豪強也被各自打壓,沒等做出什麼反抗,就被剷除得一乾二淨。

    不過,桓濟桓濟之事局限在桓府之內,叔侄三人之間。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知曉內情,嚴令眾人不得外傳。桓氏族中多不知曉內情,還道是桓熙桓濟悲傷過度,臥床不起沒法見人。

    賈秉接到桓容書信,知曉前因後果,很快送來回信。

    看到信中內容,桓容當場牙酸。照此行事,建康不亂亦不遠矣。

    轉頭想想對方所為,又立即狠下心來,你不仁我不義!這次是他運氣好,下次難保會不會踩進坑裡。當即修書兩封,一封送回盱眙,一封送到王獻之手裡。

    書信送到,賈秉和荀宥一同著手安排,王獻之和王彪之商量之後,順勢煽風點火。

    四月丁卯,建康城內忽起一陣“妖風”,一名自稱大道祭酒的妖人聚賊寇三百餘人,口稱天子司馬曜不忠不孝,氣死先帝,當舉東海王。

    這且不算,更打起司馬道子的旗號,晨攻廣莫門,詐稱東海王入宮,突入雲龍門,直登殿閣。

    守將見賊人中有一名穿著袞冕的“少年”,看不清面容,無法確認身份,難免縮手縮腳,不敢盡全力砍殺。

    賊人趁勢劫掠放火,待左衛將軍殷康和游擊將軍毛安之率眾誅賊,雲龍門內火勢沖天,賊人死傷百餘,賊首竟趁火勢逃竄而去。

    至於詐稱“司馬道子”之人,並非是少年,而是身高矮小的成年男子!

    這一場“民亂”來得快去得也快,完全就是一場鬧劇。

    彼時,司馬道子出城遊玩,完全不知宮中之事。待匆匆趕回,看到一片狼藉的火場,對上司馬曜陰沉的目光,心中頓時咯噔一下,心知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

    這場鬧劇留下的後遺症不小。

    司馬曜不孝的名聲傳遍建康,司馬道子為避嫌,不得不上表請歸封地,不受琅琊王爵位。

    與此同時,郗愔接到密報,言司馬曜曾秘示幽州來人,如肯助他掌握朝政,可許桓容丞相之位;台城內也得到消息,司馬曜曾有“婦人不當干政,以防外戚禍亂”之類的話語。

    一時之間,司馬曜被架上火堆,想下都下不來,幾乎要被活活烤死。

    王彪之和王獻之偏在此時進言,天子幼沖,當請太后臨政。謝安和王坦之表示贊同,郗愔卻竭力反對。

    “天子幼在襁褓,母子一體,太后故可臨朝。今上年出十歲,知曉政事,臣子可輔,豈可指人君幼弱,以太后臨朝!”

    雙方各執一詞,朝中的目光立時聚攏,多方勢力開始蠢蠢欲動。

    建康的水再次攪渾,按照賈舍人的計劃,即使沒有明火,這場暗火也要燒上一段時日,直到各方爭出個高下。

    與之相對,桓熙桓濟在外、桓歆歸建康的上表,壓根沒砸出半點水花。前者認定的“盟友”正忙著在朝堂爭出個高下,可有可無的兩枚棄子,早已被拋到腦後。

    早知今日,桓熙桓濟是否會後悔?

    或許會,或許仍要一條路走到黑。

    桓容放飛鵓鴿,想到建康城的種種,不覺微微一笑,眯上雙眼,享受起春日的暖風。

    第一百八十七章 亂局

    寧康元年,五月,東晉朝廷仍為太后攝政一事吵嚷不休,始終未能做出決斷。

    朝堂之上,旗幟鮮明的分成兩派。

    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為首的建康士族堅持天子年少,理應由太后臨朝攝政。郗愔意見相反,聯合部分武將和前者針鋒相對。

    位於權力邊緣的吳姓士族態度模糊,投向桓氏的文武官員時而站到王謝士族一邊,時而又為郗刺使搖旗吶喊,使得情勢更亂。

    次數多了,爭執的雙方終於明白,這些人壓根沒想過幫自己,甚至連騎牆派都不是,分明就是在推波助瀾、火上添油,生怕事情鬧得不夠大。

    可就算知道這些朝官和其背後人的目的,王謝士族和郗愔也不可能握手言和,更不可能在短期內達成一致,就此你好我好大家好。

    雙方爭奪是朝堂權利,矛盾實難調和。

    王謝士族希望推出太后平衡朝堂,即使仍要被郗愔壓制,好歹有了部分話語權,不會如先前一般完全處於劣勢。

    郗愔則不然。

    遺詔寫明,他乃先帝親命的顧命大臣,有“行周公故事”之權。說白了,只要不順心,完全可以將司馬曜廢掉。但是,牽扯上太后,事情就不會這麼簡單。

    最簡單的道理,天子可以廢,皇后可以廢,沒聽說太后可以廢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挑撥”,讓台城內部生亂,無暇顧及前朝。

    台城中有兩位太后,褚太后和王太后。

    論政治經驗,褚太后遠遠勝過王太后。奈何後者輩分更高,已將台城權利牢牢握於掌中,更將褚太后移到偏殿,整日與道經為伍,自天子登基大典之後,幾乎沒在人前露面。

    縱然想派人挑撥,也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如果被士族眼線窺到,就此抓住把柄,更是一樁麻煩。

    計策無法實行,郗刺使乾脆心一橫,不玩虛的,直接以實力碾壓。

    自四月末至五月,郗愔連向京口下了兩道調兵令,交代郗融掌管政軍,命劉牢之率領一千五百甲士趕奔建康,抵達後在城外五里紮營,擺開營盤,向建康亮出肌肉。

    謀略高了不起?占據輿論制高點就能成事?

    完全是笑話!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舌燦蓮花也是白搭。

    軍隊抵達後,郗刺使連續兩日未上朝,直接宿在營中。此舉鬧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眾人這才想起,郗愔入朝輔政不假,手中可還牢牢握著北府軍!

    他是當朝名士,同樣是一方權臣!

    桓大司馬在時,猶對他忌憚三分。臨終不忘叮囑桓沖,不要輕易同郗方回起衝突,以免釀成大禍,結局不好收拾。

    如今因太后攝政一事,建康士族死咬不放,終於觸到郗使君的逆鱗。

    “道理”說不通?

    簡單。

    直接亮兵刃,用實力說話!

    就在這個關頭,王太后做出了歷史上褚太后一樣的選擇,派宦者明告朝中,先帝臨終有命,大司馬溫、平北將軍愔依周公居攝故事,家國事一應稟於兩人,無需問於長樂宮。

    翻譯過來,按照司馬昱臨終交代,朝堂上的事交給桓溫和郗愔決斷,天子繼續做擺設,太后更不打算隨便攙和。

    建康士族能和他們爭,爭贏了算是有本事,利益自己留著,台城不求任何好處。爭輸了激怒對方,最好自己受著,別拉咱們這“孤兒寡母”下水。

    事情至此,王太后明擺著要抽身而出,褚太后想插手也沒有辦法;司馬曜樂得朝中生亂,無人追問金印下落;司馬道子輕易不入台城,整日留在府中,等著許他前往封地的詔令。

    涉及到“朝堂權柄”爭奪,晉室反倒置身事外,做壁上觀,不得不令人唏噓。可見皇權衰落到何等地步。

    太后和天子抽身,建康士族不想輕易讓步,唯有硬著頭皮自己上。

    郗愔連續五日不上朝,風雨欲來,局勢似繃緊的弦,一旦掙斷,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桓大司馬尚在,郗方回八成不會輕易起刀兵。如今桓大司馬已去,桓氏的態度很是微妙,送去幾封私信沒有回音,送去官文又含糊其辭,九成不用指望。

    實在被逼得沒辦法,謝安和王坦之不得不親赴城外大營,和郗愔敞開做一回深談。

    王獻之和王彪之自然同行。

    不過,比起謝安和王坦之的惴惴不安,兩人面上凝重,心中卻是一派輕鬆。無他,桓容遣人送來書信,無論建康亂與不亂,琅琊王氏都當無礙。

    信上蓋有私印,可見誠意。

    王彪之和王獻之十分清楚,局勢如此,自己更要鎮定,絕不能亂。否則計劃不成,家族也會受到牽累。

    事已至此,無法輕易回頭,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好在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擋在前邊,郗愔要殺雞儆猴,這刀也落不到自己的脖子上。

    一行人進入大營,兩旁甲士成列,鎧甲鮮明,手中長矛相擊,發出鏗鏘鈍響,頓覺殺氣騰騰。

    劉牢之所部皆為精銳,多數經歷過戰火,此刻盯著謝安王坦之等人,渾身煞氣全開,壓力實在非同一般。

    王坦之面色微白,王彪之和王獻之也是神情微變。隨行的朝官更是怛然失色,少數已汗濕衣襟。

    唯有謝安神情自若,一路走進大帳,與郗愔見禮,從容就座,半點不為威嚴所懾。

    見帳後隱有刀斧手身影,眾人臉現驚色,懾然不敢語。

    謝安雙手落於腿上,笑言:“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護國安邦。使君今見我等,何帳後置人邪?”

    歷史總有巧合。

    沒有桓大司馬帶兵入京,卻有郗刺使屯兵城外。

    同樣是入營“談判”,面對的人不再相同,謝安卻說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話。

    郗愔沉色不語,帳中氣氛更顯壓抑。

    謝安夷然不懼,面上帶笑,直視郗愔雙眼。

    良久之後,郗愔忽然大笑,“安石戲言矣。”

    說罷抬手,刀斧手盡數退去,健仆送上茶湯糕點。

    郗愔撇開政事,大談老莊之道、養生之法。不看帳外甲士,八成會以為此地不是軍營,而是某處山清水秀,適合清談之所。

    用過茶水點心,談過道學養生,帳中氣氛稍顯緩和,分毫不見之前的劍拔弩張。

    謝安放下漆盞,取過布巾擦過手,見郗愔遲遲不入正題,知曉堆放實在比耐心,乾脆主動開口,開門見山,提及朝中之事。

    王坦之手一顫,眾人的神情再度緊繃。

    郗愔略微沉下臉色,少頃又現笑容,道:“安石以為此事應當如何?”

    “今北有強敵,邊境不穩,建康如若生亂,則敵寇必趁機南下,國中亦將遭逢大難。如重蹈前朝之禍,使君與安皆成罪人。”

    “安石……”聽聞此言,王坦之暗道不好,想要出聲阻止。不想謝安決心既下,話說得太快,壓根攔都攔不住。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7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