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54頁

    在此期間,北城門和東城門接連被破,同樣的路面塌陷,黑煙滾滾,騎兵被困,步卒被截。武車接連登場,火龍逞威,逼退來不及入城的秦軍。

    起初,秦兵見到城內火光,以為是同袍和漢軍接戰,對方燃起的火把。

    隨著火勢越來越大,濃煙滾滾,城頭的同袍不斷發出吼聲,讓眾人不要入內,將官和士卒漸漸開始意識到不對。

    有拼死逃出的士卒被帶到秦玓面前,全身都被濃煙燻黑,眼泡紅腫,聲音沙啞,道出城內設有埋伏。

    “大都督,不可入內!城門後都被挖空!人行無事,戰馬踏入就會摔進坑底,動彈不得!”

    “什麼?!”

    秦玓愕然,張廉也是大驚。

    就在這時,身後有騎兵飛馳而來,距離數十步被攔下,狼狽的滾落馬背。顧不得手臂帶傷,拼命喊道:“大都督,漢軍襲營!大營起火,輜重、輜重全部沒了!”

    聽聞此言,饒是秦玓也禁不住脊背生寒。舉目望向城頭,大手攥緊長槍,過於用力,以致手背鼓起青筋。

    “襲營的是多少漢兵?為何能沖入營盤?!”張廉大驚失色,顧不得許多,直衝到報信的騎兵身前。

    “漢軍、漢軍帶著引火之物,”騎兵的嗓子被濃煙燻傷,聲音仿佛砂紙磨過,“此物以陶罐盛裝,遇火發出巨響。另有火油,土上亦能燃燒,根本無法撲滅!”

    秦軍大營四周立有柵欄拒馬,木樁足夠鋒利,能擋住偷襲的漢軍,卻擋不住狂嘯的火龍。

    幾乎是眨眼之間,半個營盤就陷入火海。

    漢軍策馬沖入營地,繼續投擲陶罐,焚燒帳篷。

    冷風中,火勢越來越大,很快波及到秦軍的輜重。守衛大營的秦軍根本來不及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輜重被燒。

    漢軍放完火,根本不做停留,更不與秦兵接戰,直接調轉馬頭,很快飛馳而去,不見蹤影。

    聽完騎兵的話,張廉表情凝重,看向秦玓,沉聲道:“大都督,我等還是中計了。”

    秦玓沒說話,眺望被火光照亮的襄陽城。

    憑誰也不會想到,桓石秀會如此之狠,用整座襄陽城為餌,設下埋伏,布置陷阱,等著秦軍入瓮。

    “鳴金退兵。”

    秦軍落入圈套,不會有任何勝算。

    “擊鼓整肅隊伍,退離漢中。”

    事不可為,為免更大的損失,必須退兵。

    藉助天暗,漢軍的計策得以順利實行。秦軍同樣可以藉助天色,甩開漢軍的追襲。

    鼓聲響起,城下的秦軍得令,當即捨棄雲梯,向大纛所在聚集而去。

    城頭的秦軍無法撤退,乾脆摒棄生死,繼續同漢軍鏖戰,希望能拖延時間,為同袍奪得一條生路。

    陷入坑內的秦軍動彈不得,有無法視物,慌亂之下,有人開始彼此踩踏。

    漢軍很快出現,幾人合力撒開漁網,撈魚一樣,將坑裡的秦兵陸續撈了上來。其好處在於,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死傷,又將限制秦軍的行動,連繩子都無需再用。

    只是漁網的數量有限,到最後,還是得漢軍赤膊上陣。

    因煙氣尚未消散,漢軍臉上都蒙著布,僅露出兩隻眼睛,乍一看頗有幾分滑稽。

    但有桓石秀這樣的上司,下邊的將領自然不會在“小節”上計較。腰間捆上繩子,手裡拿著木棍,半懸在坑裡,一棍一個,將陷入慌亂的秦兵敲昏,盡數捆起來。

    “取藥為他們洗洗眼。華大夫說過,拖久了不好。”

    期間,有秦兵不肯就縛,拼死一搏。長刀亂揮,幾番出現險情,漢軍難免受傷,好在未出人命。

    “是條漢子!”

    用撕開的布條捆住傷處,漢軍什長並未動怒,而是翹起大拇指,對閉眼仍能找准方向的秦軍敬佩不已。

    秦兵目不能視,加上漢兵說的是方言而非官話,一時間竟沒能明白。

    彎腰幫什長解繩子的漢兵很是無語。

    胳膊流血還能說出這句話,當真是心大。不過,什長是桓氏部曲出身,追隨桓刺使多年,有這樣“與眾不同”的反應,當真算不上奇怪。

    秦玓鳴金退兵,桓石秀將城中事交給桓石民,親自帶兵出城追擊。

    殿後的秦軍都被武車衝散。

    更要命的是,漢軍不擇手段,在戰場上竟然用漁網!網內還帶著鉤刺,鉤刺上明顯塗有麻藥,秦軍實在是防不勝防。

    武車飛出的箭矢都塗了一層藥,被擦傷之後,傷口火辣辣地疼,不消數息就半身麻木,連刀都拿不起來。

    論單打獨鬥,多數的秦軍的戰鬥力勝於漢軍。

    然而,桓刺使的目的在於取勝,不是彰顯個人勇武。有捷徑能走,有巧勁能使,幹嘛非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不是漲他人志氣,而是遍數漢中郡上下,無論馬戰還是步戰,無一人是秦玓的對手。

    明知道打不過,派出去不是送死還能是什麼?

    換種情況,桓石秀或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但在現下,關係兩國國運,關係建康和長安之間的博弈,他寧可背負狡詐之名,也要將這三萬大軍徹底拿下!

    “使君,秦軍向北跑了,還追不追?”一名斥候下馬,舉著火把觀察馬蹄痕跡,又俯身於地,耳朵緊貼在地面,判斷秦軍大概跑出多遠。

    “追。”桓石秀猛地一拉韁繩,“只要沒出漢境,必要將其擒獲!”

    “遵令!”

    士兵披星戴月,策馬揚鞭,死死咬住秦軍不放。

    黑夜行軍很不方便,秦玓不得不派出大量斥候探路。

    “大都督,再行百里即可出漢中地界。”

    得斥候回報,秦玓下令全軍加速。

    不承想,剛剛馳出十餘里,突遇一股騎兵自側翼殺來。來人穿著漢軍的皮甲,從馬術和戰法來看,卻是實打實的胡騎。

    “莫要慌亂,列陣迎敵!”

    來者不是旁人,正是襲營得手的羌羯騎兵。

    這支騎兵衝擊秦軍側翼,兩個來回,並不戀戰,而是破開一個缺口,抓起剩餘的陶罐,凌空擲向秦軍。

    隨著幾聲脆響,火油飛濺,碎片四散,染上不少秦軍和戰馬。

    火石擦亮,一道火牆瞬息燃起。

    “莫要被火沾上!”

    見識過火藥和火油威力的騎兵連聲高喊,提醒同袍後退。

    “大都督,此物危險,需得避開!”

    眼見兩匹戰馬被火燎傷,嘶鳴著倒地翻滾,火非但沒有熄滅,反而越燒越旺,秦軍無不倒吸一口涼氣。

    真刀真槍的拼殺,他們不會畏懼,更不會後退半步。但是,眼前一幕無法用常理解釋,怎不讓人頭皮發麻?

    有火牆阻隔,秦軍不得不改變方向,捨棄往始平郡的計劃,繞路奔向上洛。

    奔馳半夜,勉強甩開漢軍,眾將兵又渴又餓。斥候尋到一條小溪,秦玓下令嚴備,眾將兵輪番下馬飲水。

    不敢停留太久,大軍繼續前行。

    剛剛奔出數里,忽有將兵大叫腹痛,起初只有幾個,很快是幾十個、幾百個。

    最終,連秦玓張廉都不能倖免,腹中如刀絞一般,疼得滿頭冷汗。

    距離大軍不遠,有十餘青壯小心觀望。確定秦兵多數中招,青壯低語幾聲,半數留下,半數飛身上馬,飛報追襲的漢軍。

    原來,為防戰況有變,秦兵逃脫,除在襄陽城設下陷阱,桓石秀還有多手準備,在水源里下藥就是其中之一。

    如沔水這樣的大河,自然不會有什麼效果。

    換成沿途小溪水井,就合該秦軍倒霉。

    為免百姓中招,凡是“加料”的水源處,都有青壯和村民看守。順便每日加藥,確保效果不打折扣。

    下在小溪里的藥乃是華先調配,不會致命,卻會讓人腹痛虛脫,失去氣力。

    等桓石秀帶兵趕到,萬餘秦兵全部倒在地上,包括秦玓和張廉在內。

    襄陽城一戰,三萬秦兵盡數被擒,不漏一人。

    桓石秀一戰成名,聲名震動南北,不亞於當年率兵北伐的桓大司馬。

    消息送到建康,滿城歡騰。

    桓容看過戰報,臉上並未有太多的喜色。同郗愔、謝安和郗超等重臣商議之後,在朝會之上宣布,御駕親征,誓破長安。

    於此同時,桓沖率領的水軍沿汝水北上,直攻襄陽。謝玄和郗融率領的大軍仍在徐州同秦玦鏖戰,短時間內難分勝負。

    秦國青州刺使終於不再搖擺,舉兵反秦,和并州刺使一樣,投向桓漢。

    秦國境內,青、並、冀三州戰火狂燃,徐、豫、荊三州秦漢兩軍鏖戰。

    這個時候,桓漢天子親征的消息傳來,漢軍士氣大振,不顧生死,誓要一鼓作氣攻入長安。

    然而,秦軍的戰鬥力擺在眼前,想要突破秦玦和秦玸的防禦,並不是那麼容易。

    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眨眼就到十二月。

    北地降下數場大雪,南地亦是雨雪連連。

    今歲南北皆遇天災,損失不小。

    區別在於,秦國的糧食捉襟見肘,既要賑災又要支撐大軍,日漸困難;桓漢的儲糧還有富餘,賑濟百姓的同時,可以保證漢軍繼續北進。

    太元八年,十二月底,北地連降暴雪,交戰雙方不得不暫時休兵。

    隔年元月,大雪初停,桓容離開建康,御駕親征,兵鋒直指長安。

    第三百二十一章 頓兵長安

    太元九年,元月底, 漢帝桓容兵發建康。漢軍步卒十五萬, 騎兵八萬, 號五十萬,水陸並進, 兵鋒直指長安。

    大軍出城之日,旗鼓相望,前後綿延數百里。

    百姓夾道, 台城起鼓。

    郗愔謝安率百官送出城外, 鄭重拜於大輅之前。

    “願陛下凱旋而歸!”

    出發之前, 桓容下詔,以龍驤將軍胡彬領水軍五千, 自廣陵發, 北攻沛郡, 增援謝玄郗融。

    御駕則行淮南, 沿汝陰、新蔡北上,同正攻襄城的桓沖合兵, 計劃先下荊州, 再西進洛州。

    同時, 桓容下詔梁州刺使桓石秀, 寧、益兩州刺使周仲孫發州兵, 自南進。又詔桓嗣由姑臧集結軍隊,自西逼近長安。

    漢軍從三面圍攻,誓要攻入咸陽郡, 拿下長安城。

    桓容過汝陰、新蔡兩郡時,召治所官員來見。除桓漢新遣太守和主簿,半數職吏出身當地,或曾為秦國官員,或世為當地大族。

    對於桓漢天子,後者是久聞其名未見其面,心中難免忐忑。

    君臣敘話之後,一名書佐回到家中,提筆給遠在陳郡的族兄寫成書信,字裡行間盛讚桓漢天子仁德寬厚,有明君之相。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5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