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63頁

    所以林夕死後,葉青先用自己的能力將人類的基因改造成深海魚,然後用林夕的異能將世界化為深海。

    很諷刺的是,他們稱呼他們為啟明星,但實際上人類是再也看不見星星了。

    因為深海魚只能活在深海里,一旦上升到淺海,就會狗帶。

    就是這麼個結局……()

    第一百八十四章 【羅懷雲番外】遺落深海的雪

    “那時候,人們生活在陸地上,有一望無際的天空,有富饒肥沃的土壤;那時候的人,長著修長的雙腿,沒有尾巴,他們能在那片被神祝福過的土地上奔跑,享受空氣、雨水以及陽光;那時候,人們能看見天空,白天有驕陽,夜晚有月亮,還有明亮的星辰,指引著方向。”

    羅懷雲站在講台上,給懵懂天真的孩子們講著過去的故事,新生的孩童們有著純淨無垢的眼眸,在暗無天日的海洋里,就像夜幕間的星辰一樣閃亮。他們支棱著腦袋,趴在岩石上,聽著神壇祭司講述著陌生的歷史——對於這些一出生就活在深海里的孩子們來說,那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

    “天空,就是神明居住的地方嗎?”一個孩子懷著滿腔的憧憬,奶聲奶氣地說道,“祭司奶奶,爸爸媽媽說,海水淹沒了陸地的那一天,神明化作了啟明星,在天空中得到了永生。父神憐憫在苦痛中煎熬的眾生,給予了我們破水而行的雙腿,母神以自身為祭,將世界化為了海洋,是這樣嗎?”

    “是的,我的孩子。”垂垂老矣的魚人慈和地微笑,她閱經滄桑,眼睛如同蒙了雲翳一樣,朦朧卻平靜,“神明不忍世人受苦,選擇為蒼生贖罪,她是末日的明光,是世界對人類最後的慈悲與溫柔。是深海落下的碎雪,以粉碎自身為代價,換取火種的延續和傳承。”

    “光是什麼?”

    “是……這世上最奢侈而不得的希望。”

    耄耋老人抬起手,她蒼老乾皺的手掌上浮現一抹微弱的光芒,那光芒不夠明亮,卻很溫暖。

    孩子們屏息凝視著這團光,過了好一會兒,才爭先恐後地嚷嚷開來:“我知道!我知道!燈籠魚也會發光,我可喜歡了!”

    “聽說,神明居住的地方,在白天時會充滿了光芒,明亮、溫暖、就像、就像是養了千萬條燈籠魚一樣!”

    “我真想去看看啊!”

    人類的趨光性、對光明的追逐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即便這些孩子從誕生之初就未曾離開深海,這也不妨礙他們對神明所在的地方感到憧憬,因為那裡有他們最嚮往的明光。魚人生活在深海,神明賦予了他們即便身在黑暗也能視物的雙眼,但剝奪不了他們對光明的喜愛。

    五十年前,啟明紀年開篇,本是在末日之中逃過一劫的倖存者面臨了嚴峻的考驗。他們生活在黑暗中,無法離開深海,一旦上浮,就必定要承受水壓的改變。在暗無天日的深海里,他們不能點火,沒有燈光,為數不多的光明是來自深海魚發光器所製造出來的冷光,汲取不到絲毫的溫暖。

    一天兩天,一年一年,熬過了末世之災的倖存者們開始絕望,甚至有一部分人選擇了自殺。如果他們沒有以前的記憶,那麼他們可以在深海里過得很好,但是他們見過藍天白雲,見過夜幕沉星,又如何能長時間居住在這暗無天日的深海里?吃過美味佳肴,又怎麼受得了茹毛飲血,生啃活物?抑鬱、焦躁、壓抑如同揮之不去的陰影一般糾纏著他們,讓他們瘋狂,讓他們崩潰,讓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去了結自己的性命。

    明明是好不容易逼迫著那個人才換來的新生,不是嗎?

    也是從那時起,魚人仿佛約定俗成一般有了一種結束生命的死亡方式。那些尋死覓活的人會逆水而上,拼盡一切浮上海面,只為了最後看一眼天空。在那個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他們含笑死去,屍體在沉入深海的過程中會分解成無數碎片,成為海洋的養料,成為深海里的一場落雪。

    就像那個人一樣,用自己苟延殘喘的生命,回饋給世界最後的溫柔。

    後來,為了遏制這種情況,人類開始發展了全新的信仰。他們不再信奉科技,而是轉而經營起了信仰。曾經為人類而死去的“英雄”成了魚人的精神支柱,他們開始相信生活與忙碌是贖罪的一種,為了淨化自身的不潔,尋求精神和靈魂上更高的自我。他們活得越久,身上的不潔就會被海洋沖刷乾淨,直到壽命終結的那天,他們的靈魂會化作深海里的一點微光,逆水而上,被神明迎接到堂皇明亮的天堂。

    而葉是從那時候開始,有信仰的魚人都擁有了異能,信仰之力越是純粹,異能便越是強大。

    這更讓人堅信,神明是存在的,而他們擁有的異能,就是神明賜予的神恩。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想法和觀念逐漸根深蒂固,甚至還發展繁衍出了魚人獨特的文化。他們開始有了神堂、祭司、特殊的神教學校,以及一年一度的神恩慶典。新生的魚人們將人類曾經的輝煌當做神話來了解,那些在陸地上奔跑的汽車、天空中飛翔的飛機、大海里馳騁的汽艇都是那樣遙不可及的存在。畢竟他們生活在暗無天日、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里,從沒見過天空,更別提了解那曾經讓人類問鼎封神卻又摧毀了藍星的高科技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6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