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668頁

    那對老夫妻有兩兒兩女,大女兒已經嫁人,大兒子在福建軍區,原本小女兒和小兒子不需要下鄉的,可他們滿腔熱情主動要求上山下鄉。

    小女兒南下雲南,小兒子北上北大荒建設軍團。

    老兩口在家裡寂寞得很,所以大兒子戰友說安排一家人租借他們兩間屋子的時候,他們立刻同意。

    他們看莫茹和周明愈兩人雖然是鄉下來的,但是進退有節,知書達理的,先就接納了。再看七七和小八倆孩子不但長得俊,而且講文明懂禮貌,又聰明好學,老兩口就沒有不願意的,甚至主動提出讓周明愈和莫茹把糧食關係轉一下,晌午在學校吃,早晚可以回家吃,這樣他們也能幫忙做飯。

    安排了生活,上課就更沒問題,工農兵學員的課程對兩人來說簡直太輕鬆。

    一個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巨大,有的人是高中畢業水平,有的人小學都不畢業的水平。

    所以上課的老師也頗為頭疼。

    現行的教材不能用,老師們只能自己另外編寫更加簡單適合現在學員普遍水平的教材出來用。

    畢竟很多工農兵學員都是生產隊、工廠、軍隊舉薦來的,讓他們來學習知識,是為了回去更好的工作,並非真的要學習多麼高深的理論知識然後當科學家或者機關幹部。

    但是周明愈和莫茹卻不想浪費這樣的機會。

    尤其現在的老教授、講師們可是實打實的知識分子啊,不是後來有些用論文和資歷堆砌起來的華而不實的只有學歷沒有本事的老師,所以他們卯足勁要跟著好好學。

    他們專門找老師們買了以前的課本,經常私下裡找老師請教。

    這麼一來,另外一些水平高的學生也有樣學樣,跟著學習,不肯浪費這三年寶貴的時光和機會。

    於是慢慢的,他們計算機自動化專業1班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跟著老師們學以前深奧的課本,一部分讓老師編寫初高中水平的教材教他們。

    後者畢業以後頂多是高中水平,甚至很多人是來混日子的,根本達不到。

    而周明愈、莫茹和另外七個同學,卻如魚得水,可以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地徜徉,彼此也結下了深厚的情意。

    每次放寒暑假的時候,都有同學要求跟著去先鋒團參觀實習,他們也給先鋒團農場提供了不少好的思路和建議,更加有助於先鋒團的發展。

    一開始周七七和小八是在附近連中讀書的,從第二年新學期開始就跟著爸媽去清華大學邊玩邊學習,也成為了校園的一道風景線。老師同學們都知道,70屆有兩個小學生,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學習能力很強,思想覺悟也非常高!

    他倆年紀小,求知慾旺盛,興趣廣泛,跟著很多不同專業的老師學習。

    那些老師因為自己班上的學生大部分不盡如人意,乍碰到倆這麼好學又優秀的學生,自然是傾囊相授,尤其周欽暄同學,被譽為理工科的天才少年!

    73年下學期畢業的時候,周欽暄和周夕兩人直接被中科院吸收入學,據說以後要參與研究最高機密的科學技術。

    這點是要保密的,連周明愈和莫茹也不能知道。

    73年冬天,他們70屆工農兵學員們讀完三年半學制以後正式畢業。

    學校開了畢業動員大會以後,學生們基本哪裡來的回哪裡去,只有一些幹部子女或者有關係的,可以通過關係留城或者進機關、大工廠工作。

    周明愈和莫茹一共十幾名學員也受到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挽留,希望他們能夠留校,兩人感激卻還是婉拒了。

    這麼多年,他們已經把先鋒團當成自己的家鄉融入骨血中去,已經不想再離開。哪怕天大地大,家鄉的人和事,都是他們的牽掛。

    學有所成,更應該回自己的家鄉去建設新農村,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大家都想去的地方!

    因為那是一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地方,這是一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年代!【結局】

    …………………………………一下主角番外…………………不只是周明愈和莫茹畢業後回到了先鋒團,其他工農兵學員除非有特殊表現被留校或者調往機關單位的,其他人也都回到先鋒團。

    年後,周明愈和莫茹去縣革委會申請,想要成立一個本省的先鋒科技研究組,專門研究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方面的內容,與銀行、各大機械廠、農機廠等合作,希望能夠為當前的農業生產做貢獻。

    等聯合科研組成立以後,他們又申請給紅旗公社、先鋒團通電。

    紅旗公社至今連個像樣的郵局都沒有,只能作為縣郵局的分部接收信件和包裹,電報都是打到縣郵局,然後再送下來的。這一下子就要耽誤一天的時間,根本不能體現電報的快捷性。

    等通電以後,公社和團部自己就可以接收電報,真正做到快捷方便。

    因為這時候通電成本太高,家家戶戶通電的話,大部分社員們負擔不起高昂的費用,所以暫時通電到團部和紅旗公社,以後可以慢慢地從這兩個地方往周圍的大隊輻射。

    先鋒團團部因為比較富裕,除了辦公室、學校以及醫務室通了電,食堂、養殖場、種子站、農機組、造紙廠和磚窯廠也全部通電。並且為了照顧社員們,還在各個方向豎起電線桿裝上路燈。

    於是除了寒冬晚飯後路燈下就成了社員們的聚會場所,他們在這裡聊天、開會、聽廣播,還有知青們在這裡表演節目。

    這種情況持續了兩年。

    兩年後家家戶戶通了電,還裝上小喇叭,直通團部的廣播間,每天可以同步聽廣播。通電以後,村裡的副業越來越多,家家戶戶有了錢。不出兩年,收音機就在先鋒團普及開來,當然一大部分都是團技術組自己組裝的,物美價廉。然後就是自行車、電視機……為了方便社員們安全用電,周明愈帶領技術組研發了一種電閘保護裝置,在有人誤觸電的時候能夠自動跳閘,減少了很多意外傷亡事故。

    這與其他地區鄉村通電以後發生的意外觸電事故形成了鮮明對比,於是這種先鋒牌兒帶漏掉保護的電閘火速在城鄉間傳播開來。

    在中科院、各研究院以及各大學的共同努力下,政府通過了專利法。周夕第一時間為她爸爸的安全電閘申請專利保護,後來讓先鋒團的先鋒牌兒電閘暢銷全國幾十年。

    十年特殊時期結束,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在鄉下很多地方又上演了一部部家庭破碎的戲劇,因此衍生出無數或感人或氣人的故事。

    因為未雨綢繆的婚姻規定,先鋒團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悲劇。

    夫妻知青雙雙返城,而早就立志紮根農村的知青也並沒有什麼損失,下鄉的這些年,他們有的被推薦上了工農兵大學,有的在團部工作,時至今日,在先鋒團的生活讓他們覺得安寧又富足。

    這種富足來自於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滿足,他們雖然趕上了那個時代,可是他們並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被社會拋棄。

    先鋒團給了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66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