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03頁

    闞燕兒卻不管他們,一轉身就拎著小板凳去周躍紅旁邊坐下。

    周躍紅癟著嘴一言不發。

    因為闞燕兒的加入,尤其還是未婚,魏老師的口才更加伶俐起來,簡直是妙語連珠,逗得一屋子婦女笑聲不斷。

    莫茹瞅著這位魏老師,要是當一個脫口秀主持人不錯,只是有些笑話未免粗俗一些,估計是笑話大全上看來的,什麼爛婆娘、饞婆娘、傻女婿、鬧洞房之類的。

    這裡還有小孩子呢,你這樣講合適麼?好幾次莫應熠都聽不懂,一個勁地問找不到門兒是什麼意思!!!

    原本晚上就兩堂課,七點半上到九點,結果因為魏生金不斷地說笑話,直到九點半才下課。

    好在他也沒忘記正事,一邊講笑話一邊寫下來,讓學生們學幾個字。

    “今天咱們主要學這十個字,同學們下課以後回去複習一下,明天咱們要抽查認字。誰要是認不對,就要上講台來表演個節目,唱歌扭秧歌都行啊,老師期待你們的表演。”

    大家都笑起來。

    魏生金看看向莫應熠,“小同學,你幾歲,能不能記住?”

    莫應熠道:“九歲,能。”

    魏生金笑了笑,“下課。”

    雖然聽笑話很有滋味,但是一下課婦女們走得就很快,家裡還有男人孩子要伺候呢。

    莫茹領著幾個孩子,菊花已經困得直磕頭,看來以後不要讓她上識字班,還是讓莫應熠教她。

    周七七在大家的笑聲里已經睡醒一覺,這會兒精神呢,騎著周明愈的脖子抓著他的耳朵笑得咯咯的。

    出去的時候,莫茹小聲道:“小五哥,我們再去挑土吧。”

    周明愈:“先送他們回去。”

    他們因為帶著孩子,所以動作慢一些,走得時候已經沒幾個人,就這樣還有人落在他們後面呢。

    莫茹看了一眼,是闞燕兒,她也沒說什麼就和周明愈帶著孩子們離去。

    就這樣,他們白天上工挖溝,晚上去識字班。

    而魏生金白天去范木匠上課,晚上來先鋒大隊辦識字班。

    ………………

    轉眼過了二十天左右,進入了生產隊暫停挖溝,把勞動力都拉回來忙春種。

    氣溫穩定在十度出頭已經沒有霜凍的危險就可以開始春種,節氣一般就是清明左右到穀雨後。

    春種是一年中最忙最密集的種植階段,夏天只需要收小麥種玉米秧地瓜,秋天收完莊稼種小麥,可春天卻要種各種各樣的莊稼和蔬菜。

    俗話說“棗芽發,種棉花”,清明左右棗樹陸續發出油亮嫩綠的棗芽,這時候就可以準備種棉花。

    因為之前耕地耙地盤糞都講究,地里土壤細碎沒有一個大坷垃,所以這會兒種地就輕鬆很多。把地再根據種植需要進行整理即可。選種、浸種這些工作,老婆子們已經領著人早就準備好,現在只需要運到地里去種。

    春種最大的困難是水。

    這時候往往春旱,說起來還真是十年有九年干,幾乎都要靠去年存的河水來澆地。

    一旦春旱不下雨,種地就要挑水澆地,畢竟種地都是講究節氣的,有時候耽誤幾天就耽誤很大收成。

    俗話說“清明花,大車拉;穀雨花,大把抓;小滿花,不歸家。”講的就是種棉花時間的重要性。

    他們傳統種棉花的方式如果地濕不用澆水,那就直接犁溝,點種,包埯兒即可。一旦春旱就需要人工刨坑、澆水、點種,包埯兒。

    除了孩子們點種澆水,其他沒有一樣輕快活兒。

    有人一直挑水、還有掄大钁頭刨坑,還有人一直蹲地下包埯兒,從早到晚,晌飯都在地里吃,不說累死個人也得脫層皮。

    其中挑水是最終最艱難的!

    因為很多棉花地離水源很遠,要甚至要走二三里路去挑水!

    周明愈觀察了一陣子以後,心裡有了計較,他就和周誠志商量,“大爺,咱們不如直接用牲口拉著犁開溝,然後集中澆水,等滲下去再點種,這樣還省事一些。”

    周誠志不同意,“種棒子的辦法種棉花不行,種棒子深一點不怕,棉花不中,太深了出芽慢,不是捂壞就是讓蟲子咬死。”

    周明愈道:“那咱們不用犁,找個小一些的……對了,生產隊倉庫里不是有個個耠子嗎”

    這樣犁出一條溝就行。

    周誠志搖頭:“犁成溝澆水就淌了,浪費。”

    種玉米可以犁溝點種,是因為夏天多雨,一般等雨後再種。

    可春天當地少雨,哪怕清明也經常不下雨,種棉花都要澆水,犁溝的話得需要不少水呢。

    周明愈道:“隊長,你先帶人把地犁好,再把這個工包給俺,晚上俺們帶人拼命澆水,第二天你們直接種棉花,都省了挑水澆堆,你覺得如何?”

    周誠志不相信地看了他一眼,“晚上你們來澆地?你要是能晚上澆地白天夠種的,要多少工分給多少。”

    周明愈嘿嘿一笑,“隊長,俺們絕對不獅子大開口,一畝地給三十五工分就行。”和割麥子一樣的工分,卻不比割麥子輕快的。

    周誠志狐疑地看著他,“那試試?”

    周明愈點點頭,“試試。”

    “先去看看那耠子能用不。”周誠志讓他負責改裝農具。

    周明愈就去請了周玉忠和周誠信等人改裝耠子,提出要求,然後集思廣益,讓大家想辦法各出奇招。

    周玉忠和周明愈想法一樣,弄一個像耬車那樣的耠子,可以三個耠子頭,木身,在已經整理好的田裡一頭驢或者兩個人都拉得動。周誠信和周培基覺得還不如直接兩到三張大钁綁在架子上,讓牲口拉著,一個人站在上面,就可以直接犁出溝來。

    經過實驗發現還是周明愈的辦法好,但是沒有那麼多合用的耠子頭。

    周明愈又趕緊跑一趟供銷社,去挑幾個合用的耠子頭,因為沒有現貨,還得去供銷社下面的鑄鐵社加急做幾個新的出來。

    有陳剛幫忙,鑄鐵社直接找出模具,用坩堝爐里的鐵水現澆十二個耠子頭給他。

    一個生產隊一次只能買三個,周明愈不得不打著張根發這個大隊書記的旗號要求買四個生產隊的。

    按規定這樣是不行的,可他現在是煉鋼鐵模範,且是最先進生產隊的模範,還有陳剛幫忙說情,鑄鐵社一點都沒有為難,反而非常配合。

    很快,周明愈帶著十二個耠子頭回大隊,讓周玉忠和周誠信帶人加緊改裝耠子,改裝以後的耠子就是幾年後才出來的耘鋤。

    為了能夠省時省力,一個耘鋤上安裝兩個耠子頭,如果不是棉花壟間距大,他都想多裝幾個。

    他對周玉忠道:“叔,咱們把鋤頭片這裡裝成活動的,種完棉花就可以改裝一下用來鋤地。”

    把三個鋤頭一前兩後小間距放在一起,趕著牲口在壟間鋤地比人用鋤頭省力快速有效。

    大家都說這個改裝的耠子好用,跟他們耘地的鋤頭一樣好用。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0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