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第五章 承諾
北平府在元朝時屬大都路,洪武元年改置,次年屬北平行省。府轄七縣五州,宛平大興兩縣附於府城,孟家屯歸於宛平縣下。
宛平縣衙位於城西,院牆稍顯破舊,帶著一種灰突突的色彩,儀門緊閉,留有側門進出。
若非有衙門外的鳴冤鼓和門前的皂隸,實在很難將這座建築同縣衙聯繫起來。除了占地規模之外,連一般的富戶住宅都比不上,同後世的XX政府辦公樓更是沒法比。
換成孟清和,或許還會感嘆上一兩句,但於孟重九等土著來說,這樣的縣衙才是正常。自太祖起,明朝官場便有不修衙的規矩,除非房子塌了大門倒了,否則絕不動門面上的一磚一瓦。
想要高端大氣上檔次?
哪個縣令敢在任內把縣衙修成這樣,就等著把牢底坐穿吧。這還是運氣好的,遇上洪武帝心情不好,不被剝皮填草也得砍頭流放。
洪武帝最惡官員貪污,嚴禁政府公務員追求奢華,一旦有哪個想不開的犯到他手裡,不管大錯小錯,一律從嚴從重處罰。
能用大竹板的絕不用小竹板,能無期的絕不改判有期,能砍頭的絕不流放。
民有大誥罪減一等,在官員身上可不適用。
所謂的區別對待,職業歧視,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若是明初的官員有幸到後世體會一把,大概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同樣都是做官的,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
縣衙大堂為節愛堂,主要處理刑事案件,堂東為幕廳,堂西為庫房。
大堂後為見日堂,見日堂後分東西兩側廂房,是縣令,縣丞,主簿和典史等辦公的主要場所,也就是縣長和縣委辦公室所在,一般的民事糾紛都這裡解決。若有人認為二堂不夠上檔次,非要上大堂,辦法不是沒有,衝到街上去殺個把人,夢想立刻就會實現。
孟重九報明來意,一名書吏將他引入了主簿辦公的廂房。
宛平縣主簿姓南,監生出身。洪武年間,宛平縣令仍是七品,至永樂才升至六品。主簿仍為九品,著綠色盤領官袍,戴黑色幞頭,束烏角腰帶。
孟重九口稱南主簿,躬身行禮,南主簿忙起身上前將他攙扶起來。
“耆老何故至此?”
“不瞞主簿,今日老朽實有事相求。”
“哦?”南主簿將孟重九讓到凳上,“可是為族中之事?”
“正是。”
孟清和從軍一事已是鬧得滿城風雨,畢竟古代人缺少娛樂,在這北方之地,又是燕王的眼皮子底下,身為讀書人,想要風花雪月一下也要擔著幾分小心,八卦流言就成了不錯的消遣。不只南主簿知道了這件事,連知縣和兩位縣丞都有耳聞。軍匠縣丞和糧馬縣丞都是半個武人出身,對讀書人要從軍這件事頗感興趣,還特地詢問了縣中書吏,書吏也只是聽了些風言風語,倒是一名出自孟家同里的巡檢口中給出了不少“內部”消息。
待孟重九詳細說明個中緣由,南主簿沉吟片刻,道:“若如耆老所言,孟十二郎實為大孝之人,想必大令亦會成全。”
“多謝主簿。”
“十二郎為童生,此事還需稟告大令。”南主簿站起身,道,“請耆老隨我來。”
宛平縣令姓賀名銀,性格果毅,有幹才。雖是文人出身,卻有著武人的脾氣,換成後世的話來說,這位就是凡事不喜歡虛的,屬於實幹型人才。從明成祖登位之後對他破格提拔便可看出。
見到孟重九,聽完主簿的報告,又仔細詢問一番,賀縣令當即給孟清和從軍之路大開綠燈。
雖說在洪武年當官風險大,官位越高越是如此,但力求上進仍是每個官員畢生的追求。
若孟清和尋仇的對象是大明百姓,賀縣令還會考慮一二,換成是韃子,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了,為父兄報仇寧可捨棄功名之路,絕對的孝勇之人,表揚,必須大大的表揚!
治下出了孟十二郎這樣的人,正說明地方教化有功,明擺著是不小的政績。若非考慮到影響,賀縣令恐怕會自己寫一篇文章貼出去,旌其所為。
實幹人才也是需要政績的。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是?
當然,賀縣令得了好處,下邊的縣丞主簿等人自然也不會落下,官場上沒有吃獨食的道理。
縱觀歷史,大明的官員雖然另類了點,動不動就喜歡打嘴仗,嘴仗不過癮還要拳腳相向,但在必要時,大家還是能擰成一股繩的,例如上下齊心博政績的時候。
事情結果在孟重九預料之中,卻也有些出乎他的預料。原本以為只需見過主簿縣丞,沒想卻是大令親自過問。這樣一來倒是成全了十二郎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