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還有一些人從音樂形式上的分析:[《好色之徒》的音樂頗為新穎。]
他們認為[其中,若隱若現地穿插的好些搖滾元素可謂是畫龍點睛],並且,[尤以男主角扮演者馬特出場的那幾幕和最後三位女性角色的那一首合唱最明顯。]
[這些在大眾認知中頗為吵雜的搖滾樂元素出現時,令人驚奇,卻不會引人反感。]
[傳統管弦樂隊搭配反傳統搖滾樂所帶來的衝突,極為巧妙地符合了劇中角色情感上的激烈碰撞,以及她們時而出現的共鳴和理解。並且,在處理兩種音樂形式的融合問題上,伴隨著這種獨特的音樂,觀眾們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劇中角色那波瀾起伏的內心情感世界了。]
當然,有說好的,自然也免不了有說不好的。
很有一部分劇評人看不慣劇中的女性角色:[我沒看到什麼自我意識的覺醒,我只看到三個惡毒的殺人犯。]
再有更陰險一些的人,還直接越過這部劇,攻擊起了劇作家。
由於全劇組照集體照的時候,也沒刻意標明那個是導演,那個是劇作家什麼的。
人們暫時還不知道劇作家到底是哪一位(但總歸想不到會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吧)。
於是,就有人刻薄地放話了:[這劇本的編劇八成是個被男人甩了無數遍的醜八怪老女人,否則,怎麼會寫出這種異想天開的玩意兒來?如果但凡一個女人被男人甩了都要殺人,那世界豈不是早就大亂了?]
類似言論居然還真不少。
但也有人立刻給出反駁:[我懷疑說出這種話的人根本沒有仔細地看過這齣劇,要不然就是和男主角一樣的同款渣男,否則,怎麼會忽略女性角色的心理發展變化,只關心最後的謀殺事件,是被戳中痛腳,害怕了嗎?]
一時間,無數人你來我往,竟拿紙筆當武器,激烈地辯論了起來。
而這場辯論,又間接讓這齣劇火了一波,無數人湧入劇院,紛紛想要親眼去看看這齣引發巨大爭議的劇到底是好是壞?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
在外界謾罵劇作家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整個劇組的大家居然全跑來安慰他們的小劇作家了。
可能在他們看來,這孩子年紀又小,身世又坎坷,而且,又是新人劇作家,應該是沒見過這樣聲勢的,把他想得頗為敏感、脆弱,很擔心他被嚇到,被欺負到,甚至偷偷一個人躲起來哭鼻子。
可誰知,阿爾從頭到尾表現得很是輕描淡寫。
他看著外界那些惡毒評論,反而笑了起來:「當一個人不願意再講道理,開始只會胡言亂語的時候,便像是外頭喜歡汪汪叫的狗一樣了。而我對這樣的人,一向是如對狗一樣寬容的,隨便他去叫喚,也隨便他去吃屎的。」
大家不由得大笑。
跟著一起湊熱鬧的馬特聽了,一邊為這個態度很是嘖嘖稱奇,一邊不由暗自回憶:「說起來,我也算年少成名了。當年被記者胡編濫造的時候,我做什麼來著?哦,我把人給打了!唉,賠了好多錢,還蹲了幾天大獄。」
這麼一想,他看著阿爾的眼光就有些不一樣了:「這小子看起來就很有心機、城府,蘭迪也算聰明,可這為人處事上也差太遠了吧!唉,臭小子真會挑朋友,一挑就挑了個這麼高難度的。」
另一頭,克莉斯她們完全沒想那麼多。
她和吉蒂、貝兒她們一起,齊聲誇讚著說:「不愧是我們的劇作家呢!」
阿爾一邊靦腆笑,一邊在心裡想:「這才哪到哪啊,等十年後,那互相抹黑潑髒水的爭吵才叫變著花樣地來呢。像馬克吐溫寫得那樣,出個門都能有九個膚色各異、穿著破衣爛衫,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子衝過來,抱著大腿喊爸爸什麼的,都算是常見手段了。」
想到這裡。
他神色愈發從容淡定,很有一股子榮辱不驚的范兒了。
這時,米爾森先生剛好路過……
恰好前不久有關係好的記者聯繫他,因知道這部劇的劇作家是個少年天才,便琢磨要另闢蹊徑一番,見此時外界對劇作家的猜測和爭議頗大,便想給這部劇的劇作家來個一對一的採訪。
但米爾森先生一直顧忌阿爾的年齡,擔心他承受不了太多的名氣和壓力,始終不太想答應。
及至今天見了這一幕,他不禁在內心中很是感嘆了一番:「真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啊!這孩子的性情倒還真不像個孩子,反而比大人要穩重多了。劇目成功,沒見他得意忘形;被外界言論抹黑,也沒見他憤世嫉俗……若是這樣的話,那個一對一的採訪答應了,倒也無妨。」
只是……
米爾森先生頗為嫌棄地打量了一番阿爾的樣子:「得找人給這孩子收拾一下了。」
第45章 克莉斯:真是位有眼光的大好人啊
畢竟身份只是劇作家, 不是演員。
所以,米爾森先生想歸想,卻也沒鬧得太聲勢浩大了, 只找劇組裡專門負責給演員化妝的那位造型師說了一聲,讓她抽時間幫他們的小劇作家稍微整理一下外在形象。
但沒想到, 這件事被克莉斯她們知道了。
而劇組中克莉斯、貝兒和吉蒂三個是最能鬧騰的性子, 趁著休息的時間,也跑來湊熱鬧。
於是, 阿爾便不得不很迷茫地面對著眼前陌生的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