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這談何容易?
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何為天災的,此時絕大多數的人還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之中,眼見天降災禍,又恰好是在清軍入關之後發生的,難免會在悲痛之下遷怒於朝廷。這個時候,就算立刻宣傳天災的必然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與其忙著解釋,不如直接做實事。
但直接做實事,卻不等於悶頭做事一言不發。
因此,朱大人便讓人將各處做了何事,一一向在場的翰林官說明,又讓眾人將情況闡述清楚,寫成布告由兵差貼在京城各處。
目的自是安撫人心。
如今的京城各處,何止是人心惶惶。很多老百姓都是前一日還全家和樂融融,後一日卻突遭苦難,牆倒屋塌家破人亡。在這種情況下,驚慌恐懼才是人之常情。偏生,當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卻極為容易出事,尤其易被有心人煽動利用。
朱大人也沒說太多的話,只道記住目的是安撫人心就成了。
「一定要將老百姓安撫住!」
不是他多心,實在是因為這是有前車之鑑的。
康熙七年,山東郯城突發地震,沒等朝廷的救援到達,各處已然開始宣揚天子不仁、天降神罰。又因為地震導致數條官道斷裂,以至於救援物資不能及時送達,再度造成了一批不必要的死傷,這下那些反清人士可算是捏到了把柄。
那時候,江南一帶不斷的冒出各種謠言,滿清喪盡天良,康熙德行有虧,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才會降下此次大難。又將因為交通緣故無法及時送達的救援物資,改成是滿清韃子不顧百姓安危,對災區的情況視而不見,畢竟滿漢有別。
還真別說,當時信這話的人特別多,又有自稱朱三太子的人在背後教唆,差點兒釀出大禍來。
……
路謙看了眼神情不一的同僚們,很快就跟著邵侍讀一起做起了事兒。
邵侍讀是明史館當中,極少數完全傾向於朝廷的人。這其實就算是變相的站隊了,主動靠近邵侍讀的,代表著都是認同朝廷眼下的做法。
「總得先救人吧?」路謙聲音不輕不重的嘟囔了一句,不少人都抬眼看了看他,遲疑著選擇了靠近。
但其實,路謙這話是對祖宗說的。
祖宗從地龍翻身之後,就一直情緒不對。理智上,他是知道這種事情純屬天災,可情感上,他又無比心痛那些無辜受難的百姓。偏還聽到朝廷尤其是朱大人那席話,話里話外都是認為民間的抗清人士不分輕重,只會添亂。
他都快氣死了。
你才是添亂,你們全家都只會添亂!
第19章 韃子嘛,若是鐵血無情,便……
但路謙說的也沒錯,再怎麼說,都得先救人。
救人不光是指將被坍塌房屋掩埋的人救出來,還要讓大夫包紮治療,緊接著就是安頓好住處,以及吃食、衣裳、被褥之類的日常用品,一樣都不能缺。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此時不過才七月底,天氣尚未轉冷。再者,地震發生時,還是上半晌,絕大多數人都是穿戴整齊的,就算沒有被褥,光衣裳也能暫時湊合一下。這要是發生在夜間……
還是別想那麼可怕的事情了。
這時,康熙帝又有了新的命令,是給翰林院的。
「先起草幾份關於餘震和復震的布告,告知百姓千萬不要回到房屋裡,尤其是半塌不塌的那種!夜間也不准回去,就待在空曠處。」
朱大人立馬接旨,隨後又道:「可否請人搭建草棚?不能保證所有人,起碼也要讓老弱婦孺有個遮風擋雨之處。」
「准。讓京郊駐軍在城外安營紮寨,再擇年老體弱者入內。還有城北的育嬰堂和慈安堂……都去吧,先緊著窮苦百姓。」
育嬰堂是救助棄嬰的,慈安堂則是幫助孤寡老人的,當然實際操作起來,兩處其實沒分得那般細。因為連年戰亂,被放棄的老人和孩子數目頗多,以至於這方面的撥款越來越多,但還是遠遠不夠用。
結果,又遇到了天災。
整個京城亂成了一鍋粥,便是由朝廷派人幫忙,也是忙碌了一整夜,直至次日天明後,才勉強算是安穩了下來。
城外的帳篷已經搭好了,幾乎每個老人孩子都有地方住了;城內還是殘垣斷壁,可那也是沒辦法的,短時間內不可能去恢復建築;九門提督一整夜沒合眼,帶著手下四處巡視,將受傷者一個個送到城門口的臨時醫療處;京郊駐軍也已趕到,除了安營紮寨之外,他們還搭了不少土灶,畢竟好幾萬人的吃喝,不是戶部將糧食運到就完事了……
好在,老百姓們也很配合,在最初的驚慌失措之後,老老實實的聽從安排,將家中老弱送去帳篷中。壯勞力主動跟著兵差們一起去扒屋救人,女人們則結伴去生火做飯,就連半大孩子都幫忙照顧著比自己還小的孩子們,不拘是哪家的,這會兒實在是顧不上那麼多了。
事實上,一夜未睡的何止這些人,朝廷官員也是如此,就連康熙帝也一樣。
至次日一早,最緊急的那部分事情已然處理完畢,但問題是,還不斷的有外界的消息傳來。
邸報傳來,道京城往西三十餘里的柳河屯,土地開裂、下沉,嚴重處相差二尺有餘。
往西北處,地脈中斷差距超過五尺,還有其他各處,最誇張的地界落差一丈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