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頁
尹羲嘆道:「現在開疆拓土,子孫就一定守得住疆土嗎?西域一帶山川異域,天高地遠,難以實際控制。」
尹寒山說:「高昌國倒也是漢人建立的小朝廷,統一後風俗相近,應當不難統御。」
尹羲沉吟半晌,既然無法改變大唐皇帝開疆拓土的現實,只有謀求華夏文明在西域和將來的東北更好的沉澱。
尹羲說:「爹爹,若是大唐軍隊真的打下西域和高句麗地界,還有前幾年滅了的土谷渾地界,你建議皇上封國吧。否則不過百年時間,這些地域必然降而復叛,設郡縣或都護府,中央控制不了。只有分封才能讓漢家文明在西域真正混血紮根,現在的將士付出的鮮血才不會白廢。」
尹寒山想了想,才說:「前年皇上問蕭瑀長保社稷之法,蕭瑀就說:『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絕。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雖然大部分大臣都反對蕭瑀的建議,皇上心底仍然採納了。與周朝分封不同,在貞觀十一年時,皇上任命了世襲刺史,雖然名號不同,實質與分封沒有區別。然後包括我在內的朝中大臣皆都上表不可開倒車,力求廢止分封,皇上才廢止。如今羲兒怎麼讓為父建議皇上分封,為父豈不是與眾朝臣為敵,為大唐社稷埋下內亂之禍種?」
(注1)
尹羲嘆道:「秦漢以來的故郡傳承八百年,條件成熟可以設計為郡縣制,但是大唐開拓西域新的領土,教化風俗不同,異族勢力諸多,不分封的話我漢家人如何能在新土紮根?皇子皇孫和貴族功臣封地犬牙交錯、彼此制衡,那麼兩百年內他們應該無力威脅關內。如秦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後有又有漢高祖分封同姓,劉氏宗族幾代經營各地教化風俗趨同,漢景帝處理了七國之亂,漢武帝實施了『推恩令』,又加強中央集團。將來削藩不削藩是後人的事,分封后新開拓之地在自己鍋中由李氏與功臣聯姻的後人爭奪,唯強者得之;不分封,只怕將來失地便宜了異族。」
尹寒山嘆道:「這不是小事,我得想想……你又知道侯君集定能打下西域嗎?」
尹羲說:「能。」
尹寒山忽又道:「若是分封,功臣必然心動,異姓諸侯只怕也有不少。武將若都不盡忠於朝廷,懷有私心,江山危矣。」
尹羲道:「當代公侯只受食邑不去封國,選出指定的世子學習怎麼當封國之主,公侯仙逝後,子孫去就封。無論哪個當爹的,還是很樂意為自己的後人打下世襲的封地,死後不但進朝廷太廟受供奉,還在封國受子孫香火的吧。」
尹羲想著在李隆基時期,為了對付日益強大的北方少數民族犯邊,在北方各郡設立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節度使,安史之亂後又將節度使的制度「內地化」,最終大唐走向末路。
反對分封又怎麼樣,最後不還是變相分封?
尹羲又將自己預知的歷史發展趨勢假稱參考東漢五胡亂華之禍推演出後世大唐仍受邊疆威脅,不得不放權,「被迫分封」。
「與其受邊疆外族威脅被迫分封,還不如打下外族新土,主動分封宗室與大唐功臣,教化異域異族,若無反意則世代安好,若有反心,只盼大唐將來能有漢武一樣的人物,大唐也如周、漢,有更長的國祚。」
整個年關,尹寒山就在深思分封與郡縣的事,又詢問尹羲的想法,尹羲就以第二世時尹翔分封的經驗說了一些,尹寒山也覺有所得,再拜訪蕭瑀、房玄齡、魏徵,與他們討論或吵架。尹寒山雖然不是一流士族出身的,但是待人素來寬仁,朝中關係較好,很多大臣也知道尹寒山又在想已被廢止的分封之事,都加入爭論之中。
此事很快被李世民聽說了,李世民本有分封之心,當時迫於滿朝大部分大臣反對才廢止,這不禁又心動了,正月里召了尹寒山問話。
尹寒山如實回答,在家與尹羲討論分封與郡縣的利弊,以漢朝歷史為鏡推演了百年後邊疆之患。
李世民道:「尹姑娘並非尋常人,通曉陰陽易理,她說百年後邊疆必有患只怕不會錯的。」
尹寒山又將自己能想到的分封的禍患說來,若真引起紛爭,至少大的封國也是李氏子孫,應該還是李氏子孫得天下。
李世民嘆道:「愛卿也是一片公心為我李唐江山。」
李世民於翌日召見尹羲進宮,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愔、李治、晉陽公主作陪,除了李治之外都是尹羲的故交。李世民本也有意拉攏尹羲,在李世民看來,尹羲至少是通陰陽長生之術的高人,若有長保社稷之策也是錦上添花。與她有交情的兒女在場,做出他將她當作自己的小輩的姿態,免得她對「後宮」之事敏感。
因為尹寒山再提分封,李世民也考慮將其中一些兒子將來分封出去。
尹羲見禮之後,晉陽公主待她十分親,皇子們互相見禮也很高興,除李治之外,大家見她風采更勝往日,不禁感慨悵然。
尹羲帶了自己在家時畫的幾幅地圖送給李世民,他讓兒子們將其一一展開,一見如獲至寶。
李世民痴痴看了地圖,又說:「我若有百年之命,何不讓這些疆域都成大唐領土!」
尹羲把地圖送李世民是為了他打下西域後將來更方便分封,不想讓大唐將士的血白流,將士們的血換來的西域廣闊疆土不能讓華夏文明紮根是非常遺憾的事。沒有想到李世民又說起長生之事,尹羲可不想討論長生不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