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陛下的後宮,解散了。
這樣說不是很準確,尹卻明雖然早就想那麼幹了,也已經著手了一大半,不過並不是他下了這樣的指令,而是那些后妃主動請求的。
眾所周知,除了那位晏公子之外,小皇帝的後宮就是個擺設,世閥被清除後,有關係的那些有試圖垂死掙扎的,也一塊被清除了,最後剩下的就零零散散幾個人,要是不發生點什麼事,基本都不太會想起來宮裡還有那麼幾號人物。
而就在那次早朝的事件後,這些人被想起來了。
或者說,是在梨督主在上滁宮的那一天,發生時間短暫的、驚動了晏長初的動靜以後,被梨督主想起來了。
他不可能如實對公子回復外面發生了什麼。
公子與陛下之間的關係變好了,面對一個名義上是皇帝的女人的人,一定不會高興。
而如果見了人,也就當然會得知朝堂上發生了什麼,聽到一連串大臣請求讓小皇帝跟別的女人生孩子,公子心裡怎麼會好受呢?
何況那個女人還是來為一個對公子出言不遜的人求情的。
不管是那些妃嬪,還是那些以後必然還會再上奏說同一件事的大臣,都是可能會令公子不愉快的存在。
而會讓公子不高興的因素、會打擾到公子的因素,都需要被解決掉。
這事處理起來有點麻煩,但是總的來說還是簡單的,死、生不如死、還是活著,選一個。
在小皇帝已經做了不少事的情況下,他完成這件事就快了很多,尹卻明對此事沒有意見,梨休春願意加快速度對他來說是好事,所以完全默許了。
大臣們當然是看出了一點端倪。
在進諫完子嗣的問題以後,他們本來以為這件事是已經暫時告一段落了,但后妃紛紛請求放她們出宮,顯然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
雖說陛下對晏公子的愛重程度全國聞名,但再怎麼覺得聖上不在乎其他妃子要不要離宮,妃嬪自請出宮都是一件可能獲罪的事。
因而,一般來說,只要安分帶著當個擺設就什麼事都不會有的情況下,不會有人傻到冒險去請求這種自由。
如果沒有皇帝的意思,那些后妃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膽子?還是那麼多人?
即使民間的百姓聽到這件事的時候,可能只知道是妃嬪們請求了遣散後宮,但如果靠近事件的中心就會知道,其實是有死了人的。
個中行事風格很明顯是梨督主的手段。
尹卻明在批准那些妃子離宮的這件事上猶豫都不帶猶豫的,習慣了陛下對晏公子特殊對待的人們大多不會對這一點感到奇怪,但說是說那些妃嬪主動請求的,但實際上倒與由皇帝下旨沒多少區別。
這件事無疑是聖上在對他們之前在朝上的進諫做出回應,表現出了鮮明的態度,也讓人不由得感嘆,梨休春還真是皇帝和晏公子的一把鋒利好刀。
如果是由尹卻明自己下旨解散後宮,那群臣很有勸諫的理由,可現在是那些妃子自己請求的,還是那麼一大群人,都說得上是某種程度的民心所向了,尹卻明批准就好像也沒什麼問題,大臣們也很難有朝皇帝勸諫的理由。
不過,本來是作為牽制世閥的人所進宮的晏公子,陛下現在看起來是真的喜歡上了,也不知道對方如今會是個什麼心情。
用這樣重重手段來確保如此喜愛的唯一性,不知道這樣的愛重對晏公子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民間百姓倒是為此感慨絕美愛情,想得少的人甚至覺得那些妃子們或許也是被如此真情所感動,才主動請求離宮的。
當事人晏長初毫無感想。
他本來在宮裡就不會遇見其他妃嬪,雖說時間久了以後,宮裡對見到晏公子的懼怕都逐漸消失了,不太擔心見一眼就有性命之危,畢竟晏長初去宮宴的時候陛下也沒有對群臣發作,但是日子過得好好的,沒事幹什麼要去觸霉頭呢?
反正陛下對待晏公子以外的人都很一視同仁,不搞事的都當不存在,偶爾有幾個升起點小心思的,有擅長情報的西廠在,事情還沒搞到晏長初面前就已經被掐滅教訓了。
就像那天早朝之後,來求情的人都還沒能通報,就被梨休春一句話帶過了。
所以晏長初其實都沒見過其他人,那些妃子在或不在對他來說都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他此時正在把玩被梨督主送過來的一件精巧事物。
今天依然是小皇帝不在上滁宮,梨督主在。
尹卻明表明態度事做得有一點點絕,大臣們也算是徹底放棄什麼後代的問題了,畢竟這位新帝不僅很有自己的想法,搞事能力也是一流,西廠的刀更是真的挺快的。
這不,前腳他們才勸諫完,甚至都暫時放棄了,後腳妃子們就集體請求放她們離宮了,西廠的動作還不快嗎?
所以,好,陛下對晏公子情深義重,不想碰別的女人,他們接受了,那後續繼承人的事,就得看看過繼什麼人了。
當然,有「到底把天子當什麼」的前車之鑑,「談論國家大事」的餘波還沒徹底過去,他們不會傻得就這樣跑去觸雷。
但是一些有可能成為皇儲的派系,就開始坐不住了。
本來,一般來說,大多皇帝如果可以的話肯定是會想要讓自己的孩子繼位的,而如今的新帝又年輕,又很有手腕,其他有極靠後繼承權的人都不抱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