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29頁

    最後顧鯤得到了一家市值50億美元的香江銀行,剩下150億其他金融股變成了大約130億現金。

    這個過程中,恒生指數也隨著金融和航運業的普遍下滑而順勢下跌。

    從七月底的一萬六千五,到八月底的跌破一萬五千點大關,再到九月底的一萬四和年底的一萬二。偏偏整個過程並沒有大的恐慌出現,一次又一次被「技術性調整」的口號穩住了。

    其中梁勁松自然是做了很多極為重要的穩定人心工作的,只是術業有專攻,細節顧鯤也看不懂罷了。

    靠著航運業抽出來的50億美元現金、金融業的130億,再加上其他雜碎板塊拋了個七七八八、套現回來二三十億,顧鯤總算是把他之前在港股市場上欠的融資融券機構槓桿,徹底平倉還清了。

    至少他不用再擔心因為加了槓桿,而被其他反應過來的新空頭爆倉了。

    「800億美元市值的股票,航運業減持了110億,金融業減持了200億,其他雜七雜八的籌碼減持了40億,場內籌碼餘額應該是還剩450億美元,主要就剩下已經非常高位的網絡電訊股,加上大量的房地產公司,但因為這些地產公司也有自然下行貶值,目前總股本只剩400億。  

    不過210億的槓桿總算是還清了。後續就相當於是用了130億的本錢,換來了場內的400億股票,以及白撿了一家價值20億的航運公司、一家價值50億的銀行,還有一家忽略不計的房地產公司。」

    徹底還清槓桿的輕鬆,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

    第120章 輕鬆跑路

    還清所有槓桿後,顧鯤在場內只剩下了400億美元規模的籌碼,總算是比他最高位的時候瘦身了一大半。

    實現這一步之後,他就再也不怕什麼新的國際空頭反應過來,然後做空對賭爆他倉了。

    不過這最後的400億美元籌碼,也是最難出貨的,至少今年之內是不可能跑了。

    網絡電訊傳媒股的板塊,捏到99年網際網路概念泡沫高峰時才能走,幾乎是必然的了。不過這部分捏久了好歹還算是有好處,因為到時候肯定能比現在的泡沫還大。

    顧鯤目前手頭的400億籌碼里,網絡電訊股累計是140億美元,地產股和其他雜碎加起來260~280億。

    按照歷史的發展,明年這時候光是香江電訊一隻股票就能價值120億美元(但顧鯤並沒有收購到香江電訊的全部股份,因為這個股票沒有私有化,顧鯤也不想退市。他目前只是舉牌的第一大股東。)  

    盈科數碼歷史上峰值能到5800億港幣,折700多億美元——不過顧鯤倒是沒指望盈科數碼這一世還能被炒到那麼高。

    因為原本歷史上的盈科數碼之所以資本運作那麼狠,完全是因為那是李家人烘托的泡沫。如今顧鯤已經把流通股市場上的盈科數碼買得差不多了,李家人手上剩下的只是那些非流通股,所以李家持股比例比另一個時空少了好幾成。

    這種情況下,顧鯤很清醒,他知道李二公子或許依然會拉升盈科數碼套現,但絕對不會有原本歷史上那麼死命賣力。

    畢竟拉高了之後顧鯤也能跟著喝幾口湯,李家人幹活顧家人拿錢,天下哪有那麼好事?

    充其量只會不花本錢地拉一拉。

    但不管怎麼說,顧鯤估摸著,他手頭這批現值140億美元的網絡電訊股,明年市值虛高時可能能到300億美元以上,哪怕套現賣出至少也能賣200多億。

    所以這部分只要解決了槓桿強制平倉的問題,那就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最後真正的硬骨頭,是那260~280億美元的地產股。

    這些東西是真正的老大難。

    因為雖然它們目前確實是值這個價的,但顧鯤知道香江的房地產未來起碼低迷五年,這個行業總的來說沒有前景。  

    即使五年之後,房地產如歷史慣性那樣重新回暖,但因為房價太高,香江的樓市永遠不可能恢復流動性了,屬於典型的「有價無市」,價格很高,成交量很萎靡,沒人買得起。

    同理,別看後世某些香江首富的地產公司市值很高,那個同樣是比較虛的,是靠賣不出去的高價地產存量在撐著帳面財富。

    所以,地產股是必須跑的。

    或許不是今年下半年跑,因為今年下半年市面上所有的熱錢都被顧鯤其他容易跑的板塊吸走了,這時候再強賣地產股容易把股價打崩得不償失。

    但明年上半年,其他板塊跑完之後、網絡電訊尚未開跑之間,這半年多的時間差里,顧鯤必須利用起來,儘量把香江地產公司的股票統統賣完。

    管你什麼和記黃埔還是長江實業,通通不要。

    ……

    硬骨頭再硬總得啃,老闆搞不定就讓被委託人想辦法。

    梁勁松對於顧鯤「年底開始要準備加速跑掉地產股」的布局,也是頗覺一個頭兩個大。

    因為梁勁松畢竟是香江本地人,他對香江的很多產業是有慣性的感情的。

    98年這個節骨眼上,雖然香江房價比去年剛回歸的時候下跌了一成多,但大多數人並不覺得這會是一個房地產就此萎靡的轉折點。  

    相反,包括梁勁松這樣的金融財政精英,到李老闆鄭老闆那些地產大亨,都反而在幻想著一種「薄利多銷」的前景。

    沒辦法,誰讓歷史從來沒有這方面的先例呢。

    「薄利多銷」在任何其他經濟領域都是適用的,價格下跌的時候銷量肯定會上去,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常識。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2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