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吳掌柜驚訝的看了他一眼,如果說那隻豇豆紅柳葉瓶的難度不高,那這兩個青花筆筒是就是真正看眼力的了。
珍寶閣的博古架上有十幾個筆筒,還有不少其他的青花瓷器,居然真讓這個少年找到了!還說得頭頭是道!
他頗有感慨:「看來小舟這段時間的學習很有成效,杜老您也該放心了。」
杜老爺子品著茶『嗯』了一聲,心中滿意。哼,也不看看是誰的徒弟。
不過面上仍舊嚴肅:「你才入門沒多久,還是要多看多學。」
「是。」雲舟乖巧的應道。
杜老爺子不由得更加滿意,不愧是他看中的人,光態度就比其他年輕人好了不止一星半點。
他就說嘛,論眼光,誰也比不上自己。
那個老徐整天吹噓自己的孫子,前段時間他孫子還不是將他心愛的玉壺春瓶打碎了,嘖嘖,真是不省心。
還是自己的徒弟好。
**
在對瓷器有一定了解之後,雲舟再次來到了古玩市場。
一段時間沒來,古玩市場上又多了不少生面孔。
他掃了一眼之前賣青花蓋罐的攤位,那個一臉忠厚的中年人還在。
古玩界就是這樣,買定離手,對方也不怕有人找麻煩,畢竟攤主也沒保證東西一定是真品。
雖然心裡有些不舒服,但云舟不得不承認是自己眼力不夠,如果像杜老爺子那樣的人物,再精明的套路也騙不到他。
少年緩緩收回目光,開始尋找擺著碎瓷片的攤位。
S市並不是名窯所在地,不像瓷都景德鎮那樣從明代開始就獨占鰲頭,到了清朝更是成為了全國的制瓷中心,所以古玩市場上賣碎瓷片的攤位沒有幾個。
與遍地都是仿製品的瓷器不同,大多數瓷器碎片反而是真的。
很簡單的道理,在當今市場上,完整的瓷器價格遠遠大於碎瓷片的價格,既然已經仿造出了完整的瓷器,那直接賣掉即可,沒必要將它打碎再賣掉,得不償失。
收藏界裡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瓷器有毛,不值分毫",說的是瓷器上的瑕疵對其價值的影響。
華國傳統收藏觀念里非常注重器物的完整美,如有破損,會使觀賞價值和交易價格大打折扣。
當然,如果是名窯的絕品、孤品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雲舟來到一個賣碎瓷片的攤位前。
這些瓷片大多是從外地的建築工地或者拆遷的院落里翻出來的,上面還帶著土,分散著擺成了兩堆。
在古代,瓷器的成品率很低,尤其是官窯。
明代的成品率只有10%-20%,清代的成品率要高一些,清乾隆時期的成品率在30%左右。
至於沒有被選中的瓷器則全部打碎、就地掩埋,也就是說有70%以上的瓷器都在碎瓷片中。
比如在紫禁城西南角,考古工作者便發掘了一處碎瓷埋藏坑,足有2萬多片碎瓷片,是宮內瓷器集中掩埋地點。因為宮裡的瓷器不能有瑕疵,一旦發生磕損需要集中掩埋,絕不能流散宮外。
據說在景德鎮御窯遺址,同樣發現了數量較為龐大的碎瓷片,還有不少釉上彩半成品,並發掘出土了部分釉上彩顏料、配製釉上彩的原料等等,而其他名窯必然也是一樣。
雲舟簡單看了一下,兩堆碎瓷片中一邊比較零散,基本都是小塊的且屬於瓶身,而另一邊能明顯看到幾個帶『底款』的,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雍正年制』這種,但都是不完整的。
攤販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沒等他詢問就指著兩堆碎瓷片說道:「這堆碎瓷片二十一片,這堆三十一片。嘿嘿,您多挑一挑,沒準兒能湊出一件完整的瓷器呢。」
雖然這樣說,可誰都知道這種可能性極小。
這些瓷片都是混在一起的,只是按照顏色簡單進行了分類,裡面包含著不同器型、不同年代、不同紋飾的碎瓷片,需要極強的眼力和見識才能將它們分辨出來。
這就像將十幾個拼圖碎片全都打亂了,讓你拼出一個完整的拼圖來,簡直無從下手。
最重要的是,這些碎片很多都是殘缺不全的,很可能找來找去只能拼出一半或三分之一件瓷器。
雲舟在三十塊一片的那堆瓷片裡掃了一眼,他想找的只有一種類型: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而且偏向於瓷碗、壓手杯或者高足杯這樣小器型的物件。
這是他昨晚反覆思考之後的定下的方向。
首先是因為永樂時期鄭和下西洋之後,從伊斯蘭地區帶回一種叫「蘇麻離青(也稱蘇泥勃青)」的鈷料,這種鈷料燒制過程中會使得青花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光澤、容易暈染並出現黑色斑點,也被稱為『鐵鏽斑』。
這是永宣時期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相對容易辨認;而在明成化之後,『蘇麻離青』這種鈷料就用得差不多了,改為了其他青料。
其次是因為壓手杯之類的物件器型較小,通過碗沿和杯沿的沿口更容易找到對應的碎瓷片。
如果是大梅瓶、大天球瓶這種器型,碎片多且難以拼湊,以他目前的能力,估計眼睛看花了都找不出來。
雲舟在一堆瓷片中慢慢翻找著,有意識的尋找青花瓷器碎片。找到後挑出青花中帶有明顯鐵鏽斑的,然後再區分帶有口沿、底款或者紋飾較為類似的瓷片,其他的一概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