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頁
她進門以後就是現成的娘和奶奶。
男人太老,她比孩子還年輕?那有什麼關係?老男人更知冷知熱,覺得虧欠她,對她那是百依百順,體貼入微。
而且作為軍人的他,身體強壯,就算小五十了,照樣能讓她生自己的孩子。
反正嫁給老林以後家裡就是她當家,兒子媳婦兒都打發回老家,為了面上好看,也讓老林不難做人,她還主動把大孫子和孫女留下教養,以後出息得好也是自己兒子的助力,沒出息那也全了自己的名聲,至少沒苛待他們。
她一切都想到了,自然也想到等男人年紀大了她少不得要過守活寡的日子。
可有什麼關係呢,她自然也有辦法。
就算老頭子老了,身體不中用需要人伺候,那也累不著她。
他已經是老首長,有退休津貼,有保姆照顧,她只需要指揮指揮就好,半點都不受累。
所以這會兒老林雖然身體不行了,她卻依然養尊處優,總比年輕時候在娘家過得舒坦百倍。
周怡小時候總聽她娘背地裡叨咕姑姑,說周蓉市儈自私,說她心機深沉,說她如何如何。小時候周怡還有點怕,不過大一些之後她就覺得姑姑有見識有主意,總能給出很有用的意見。
67、68那兩年都被迫下鄉的時候,家裡人也慌了陣腳。
是周蓉給他們指了路,讓他們進機關的、進部隊的,進廠的、嫁人的,總之一切以留在城裡為前提,儘可能不下鄉。
在她看來下鄉就等於失去了競爭的資格,再狂熱有什麼用?
當年革命路線是農村包圍城市,現在跟你說紮根農村一輩子,去農村搞革命?
一開始年輕人都是狂熱的,主動要下鄉證明自己,後來證明姑姑的眼光是正確的。
那些主動下鄉的年輕人,不出兩年就後悔得不行,卻再也不能回來。
而後來的哪怕不想下鄉,也沒有辦法,按照規定都必須下鄉。
周家這些子孫是聽了周蓉的安排,不管是不是不讓考大學,不管是不是逼著下鄉,更不管老師沒了體面和尊嚴,他們是必須要繼續學習的。
哪怕偷偷學也得學。
按照周蓉的說法,眼下這樣亂鬨鬨的鬧騰,動真格的時候還是需要文化。
當年小米加步槍搞革命,有文化的當政委、政工幹部,建國以後論功行賞,很多有文化的政工幹部授銜兒都比作戰軍官高。
文化沒用?
機關幹部沒文化,就讓幾個上躥下跳的武鬥分子掌管,他會幹嘛?
果然,等部隊進駐革命委員會以後,秩序穩定下來,還是得請以前被打倒的幹部出來主持政務。
周怡也是聽姑姑的建議,一直好好學習,沒有和其他同學那樣覺得學習無用,整天虛度光陰。
等她學有所成,姑姑就找了姑父的人脈,把她安排進解放軍日報社去了。
她是靠著關係進去的,卻是靠著自己的能力留下的。
她比那些沒有文化和本領純粹靠關係進去的年輕人都優秀突出,所以很快就得領導賞識,獎狀也拿了一排又一排。
她自認很優秀,也很驕傲,可再驕傲的人在感情面前也有些無能為力。
她想跟姑姑取取經,看看姑姑怎麼說。
屋裡巴掌大的電視亮光閃閃,電視裡的播音員字正腔圓地說著什麼,周蓉聽得津津有味。
這年頭有電視的都是了不起的人家。
周蓉這裡的電視也是姑父加周家的關係才給分到的。
周蓉頭也不回,「你這個點兒來,是有事兒?」
周怡笑道:「三姑,你咋知道呢。」
周蓉:「你最近不是在忙嘛,有日子沒來了,突然過來八成就是有事兒。」
周怡就坐到周蓉身邊去,挨著她說些親密的話兒。
周蓉以前為人有點高傲,不怎麼近人情,年級大了以後兒子也成家立業,她的心性自然也有轉變。
現在兒子一家不在身邊,她自然也願意和懂事的娘家小輩親近一二。
周秉安和周怡就是她最喜歡的倆小輩兒。
兩人隨便說了幾句家常。
周怡問道:「姑,當年你怎麼沒和姑父老家走動呀?」
周蓉不以為然道:「有什麼好走動的?他們不是也時常往這裡跑嗎?」
老林的兒子孫子也沒少進城要好處,不是說家裡鬧乾旱就是蝗災,沒有吃的就從這裡要糧票,再不就要自行車券、各種票。
人家都是鄉下親戚進城送糧食和蔬菜補貼,他們是省吃儉用把糧票和補票補貼老家。
當然周蓉都有分寸,他們要的多她給的卻沒那麼多,還會敲打他們,畢竟林婉晴和她大哥的工作都得靠她安排,林婉麗的婚事也得靠她。
周怡:「姑,那姑父老家的親戚如今也有個在省軍區這邊當參謀長的,你聽說過嗎?」
周蓉:「聽說了,秉安前兒還跟我說過。二房那個閨女生得千嬌百媚的,也是會找男人的,眼光不錯。」
周怡試探道:「姑,那咱是不是和他們走動起來?畢竟表哥不是也在部隊嘛,走動起來也好有個照應。」
周蓉的兒子林睿今年三十左右,去年剛升的團政委,在這和平年代能升得這麼快不得不說周蓉很會給兒子鋪路,幾乎把老林的所有人脈都用上了。